九三大阅兵,海陆空三军威武之师和新一代军事装备震撼亮相,轰动世界。
“东风5C,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此话一出,豪迈之情溢于言表,中国真的强大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轻视我们了。
从开国大典到历次阅兵,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发展、振兴,可却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天安门的历史。天安门是什么朝代修建起来的,设计它的人又是何方神圣呢?
天安门和紫禁城(故宫)是北京的象征,也是明清两代皇城所在地,皇家建筑艺术集大成的代表作。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早的名字是“承天门”,意为“奉天启运、受命于天”。
1403年,明成祖朱棣提出迁都北京的计划之后,承天门和紫禁城便正式立项。作为日后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宫城,必须处处体现皇家气派,北京宫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南京都城的风格,但也得在规模和细节方面有所突破。
术业有专攻,明代工部当仁不让,承担起北京宫城设计与修建的具体工作。最重要的设计阶段,为了集思广益,工部准备从全国调集一大批顶尖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苏州的蒯福。
蒯福是江苏吴县人(今苏州香山),明初著名的工匠,曾参与建造南京皇宫。蒯祥(1398年-1481年)是蒯福的大儿子。
蒯祥自小耳濡目染父亲出神入化的木匠技艺,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十里八乡都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吴县志》记载:
(蒯祥)“略用尺凮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
1416年,工部的征召令先是传到了蒯福的手上,对于工匠来说,能够参与设计建造北京紫禁城那是无上的荣耀。蒯福二话没说收拾行李就要出发,当时年仅18岁的蒯祥得知情况后,软磨硬泡非要跟着父亲一起去,也想亲自参与一下皇宫的建造过程。
蒯祥本想让儿子留在家里,一方面照顾家人,一方面也得把剩下的订单给做完。可是看着儿子真诚的眼睛正在散发出点点星光,心想这种机会一辈子也赶不上几次,多个知根知底帮手也是好事。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干脆上阵父子兵,一起去吧。也正是蒯祥的坚持和蒯福的爱子之心,才奠定了承天门今天的模样。
几天后,父子二人来到南京,去工部报到。工部尚书宋礼、建筑师蔡信、杨青是工程修建的总负责人,他们将来到京城的能工巧匠宣召到文华殿面见皇帝,接受朱棣的问话。
面圣之前,蒯祥等人被要求画出承天门的草图,算是个方案海选。届时皇帝相中哪个,哪位设计师就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赏,并主持后续的施工。
从未见过北方宫式建筑的蒯祥画了三天三夜,根据自幼熟读的《营造法式》提供的思路,加上自己的创意,他画出一座有9个开间、5个门洞重檐歇山顶的宫楼。下层设门洞贯通,上层设平座栏杆,正脊两端鸱吻相望,垂脊上仙人指路。一眼望去大气庄重,又不乏趣味点缀。根据《苏州府志》的记载:
“蒯祥画图,无不称上意”。
方案海选阶段,明成祖朱棣眼前一亮,从众多草图中选中了蒯祥的作品,并和工部尚书宋礼专门召见了他。朱棣和宋礼开始还不相信这么有创意的作品会出自一个青年之手,特意询问了很多细节。
朱棣问:“如果台基沉陷3寸,门洞发拱要如何应变?”
古代建筑最怕的就是地基沉降,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很多老匠人都会在选择前期加固地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但凡事都有意外,突发的暴雨山洪防不胜防,后期的维护成本依然很高。
蒯祥面对天子发问,丝毫不慌,沉稳应答:“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调整券砖的楔形角度,让拱券自动适应地基轻微形变。金水河畔沙土松软,承天门的台基应该以柏木打桩,用糯米石灰浆浇筑缝隙,待干燥固定后,在竖桩上铺设横木作为筏基,上边砌须弥座,可保千年不倒。”
朱棣和宋礼连连点头,如今他们总算相信了蒯祥的能力,于是让青年去营缮所做个烫样出来。烫样可以理解为如今售楼处里的沙盘模型,就是用纸张、木材等材料将施工平面图变成3D立体模型,既可以让皇上看到实景,也能给后期施工提供模板。
烫样
说干就干,蒯祥来到营缮所,二话不说,取来椴木薄板就开始了制作。模型的木结构都可拆卸,并用榫卯结构相连,完全就是承天门等比例缩小版,制作十分精美,说是一件顶级奢华的艺术品并不为过。
3天后,这件承天门的烫样被呈到朱棣面前。皇上很是喜爱,俯下身来察看,还动手拆下了一组斗拱构件,发现连接处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不由得对着跪在殿下的蒯祥赞道:“真鲁班在世!”
站在一旁的蒯福看儿子的眼神中满是喜悦和骄傲,又有几分的惆怅,心说自己是真的老了,还好后继有人。
永乐十五年深秋,蒯祥和父亲乘船赴北平,参与指挥承天门的实际施工。这一路蒯祥都在对照烫样和施工图,将每一个砖缝接口的尺寸都精确到分厘之间。
蒯福提醒儿子:“你这都是纸上谈兵,实际施工受到诸多条件影响,一定会存在偏差,需要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蒯祥如梦方醒,父亲的经验非常宝贵,光有好的设计还不够,确保设计能够落地才是设计师的本事。
抵达北平之后,蒯祥父子立刻开始实地测绘工作,他们发现元故宫遗址的地基比预期多沉陷了二寸七分,立即调整了设计方案:所有的柱增加两寸,斗拱出跳增加三分。监工都想骂娘了,刚切好的木材又要重新改,可是蒯祥那是朱棣眼前的红人,得罪不起,赶紧改吧。
在承天门的建造过程中,蒯祥的表现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他的设计师天天跑工地,恨不得手把手教工人干活,但蒯祥十天半个月才去一次,基本天天都在工棚里摆弄各种模型和工具。
监工官员就问蒯祥:“你不去工地盯着,工人干活出了问题怎么解决?”
蒯祥一边摆弄手里的样板尺一边说:“放心吧,我已经把他们要做的组件编了号,只要根据我的图纸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些组件拼在一起就好了,寻常的木匠都做得来,何况是皇家施工队呢?有去现场的时间,我还不如多开发点实用的工具,提高工人的效率。”
果不其然,几天后,蒯祥的几样小发明摆在了众人面前。有标注了所有常用尺寸的“样板尺”,用来检查榫卯连接质量的“榫卯规”,还有测试木梁是否水平的“雕龙水平仪”。蒯祥一样一样地教工匠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大家一边学一边赞叹,有了这些干活就方便多了。
永乐十七年清明,承天门要举行立架仪式。古代大型建筑一般都要在上最后一根主梁之前搞个仪式,敲锣打鼓一番,向上天祈求建筑坚固屹立不倒,居住在里面的人福寿双全。
承天门的这根中央大梁重量超过一万斤,需要几百人配合才能完成吊装工作。只见蒯祥手持双色旗指挥,众人将金丝楠木大梁缓缓升起、平移、下落,稳稳嵌入汉白玉石柱顶部的凹槽之内。
木头和玉石碰撞,发出一声巨大的闷响,短暂的寂静之后,众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蒯福对着不远处的儿子伸出了大拇指,蒯祥闭上了眼睛,静静感受着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从心底慢慢升起。
封梁仪式完成后,就进入到斗拱的安装阶段,蒯祥的“盲装法”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工匠们不需要任何测量,只要把前期单独制作好的斗拱给插进预留好的凹槽即可,简直是傻瓜式安装。从业40多年的老匠人发出赞叹:“从没见过这么快捷的连接方法,蒯祥这个年轻人简直是工匠们的福星,以后我就跟着他干了。”
《皇明通纪》中写道:蒯祥因为建造有功“永乐中为木工首”,算是正式接过了他父亲蒯福的衣钵。
当天傍晚,承天门已经基本完工,余晖之下,庄严肃穆的宫门格外美丽。蒯祥独自登上脚手架,在正脊檩上刻下了一个“蒯”字,这是建筑设计师的习惯,也是皇帝给予的无上殊荣。
因为设计建造承天门有功,蒯祥得到了朱棣的赏识,从一名普通工匠迅速晋升为工部左侍郎,正三品,但享受一品大员的俸禄(明代黄瑜所著《双槐岁钞》卷八中有“木工食一品俸”)。
皇帝总是亲切地叫他“蒯鲁班”,赏他每年五百万石的俸禄。蒯祥自此成为皇家御用的顶级工匠,主持和参与了所有明代核心建筑的设计工作,包括紫禁城三大殿、裕陵(明英宗陵寝)以及1465年承天门的重建工作。
蒯祥发明的“蒯祥营造法”将苏州香山帮和宫式建筑有机结合,自成一派,因此有众多弟子慕名而来,继承了他的事业。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蒯祥寿终正寝,享年84岁。明宪宗朱见深为他举行了规格最高的国葬,并将他的棺椁送回江苏吴县胥口镇,安葬在美丽的太湖之滨。
虽然知道蒯祥的人不多,但他参与设计的承天门(天安门)却无人不知,它在北京城见证王朝更迭,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中国建筑史最典型的符号之一。而这个苏州少年的名字,也将和天安门紧紧捆绑,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宝库之中。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