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起,12家文博单位共同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四楼举办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

展馆中,能一口气看到曾侯乙墓竹简、战国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敦煌悬泉汉简,还有三国时期的吴简与晋简……堪称年代序列最完整的简牍展。展览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睡虎地秦简普及本》首发式。

在纸张还没普及的年代,简牍是主要书写材料。简牍,是“简”和“牍”二者的合称。简通常是由竹子制成,长条形较窄;而牍则通常是由木材制成,长方形较宽。细条的竹简比小拇指还细,字小得像蚂蚁。就是这样的载体,记录下了古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曾侯乙墓竹简距今2400多年,共240枚,总计7000字左右。内容分为车马兵器、盔甲装备、豪华马匹、木俑仆人四类。汉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提到有使者来肩水金关(今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慰问边疆战士。在公务接待中吃了八斗小米、三石黄米,还有两头羊,喝了二石酒……共花费一千四百七十钱,这笔钱由27名大小官员均摊,每人五十五钱。

古代竹简的内容还有菜谱、乐谱、工作日志、名片,九九乘法表。



从战国到魏晋,简牍用了近千年,字字句句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活秀。展览将持续到2026年3月8日。
记者:章嘉骅
通讯员:黄敏
值班编辑:王佳
审核、签发:赵阳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