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公布了2025年度集中接收项目的评审结果。这份备受全国数百万科研人员瞩目的榜单,揭示了一个严峻而清晰的现实:在超过43万份项目申请中,最终仅有约5.3万项获得资助,整体资助率约为12.2%。
这一数字虽然相较于2024年的11.43%略有回升,但它明确无误地标志着,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已经进入了一个“极度竞争”的新常态。与五年前接近20%的资助率相比,如今的低位徘徊,反映出中国科研人才队伍的爆炸性增长与有限的科研资源之间日益加剧的张力。这场每年一度的学术“大考”,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科研生态的未来走向,并对新一代青年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了433,426项申请,经初步审查后受理432,434项,最终批准资助了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10类项目共53,159项。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近五年来资助率“断崖式下跌”的残酷趋势。
回溯至2020年,NSFC的资助率尚维持在近20%的水平,为众多科研人员提供了探索未知、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宝贵机会。然而,自那以后,资助率一路下滑至近年来的11-12%区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并非资助总额的削减,而在于申请人数的“井喷式”增长。
过去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急剧扩张的时期。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连年攀升,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岗位迅速增加,形成了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科研后备军。然而,作为中国支持基础研究最核心、最权威的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年度资助名额和总预算的增长速度,远远追不上申请者队伍的扩张速度。僧多粥少的局面,已成为中国基础科研领域无可回避的新常态。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感受压力最深切的,莫过于被戏称为“学术青椒”的青年科研人员群体。他们通常是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或处于“非升即走”考核期内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后。对于他们而言,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尤其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意义远超项目本身的几十万经费。
在中国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几乎等同于一张“学术身份证”。它不仅是衡量一名青年学者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的“硬通货”,更是其获得职称晋升、留校任教、乃至组建自己研究团队的几乎不可或缺的“敲门砖”。
因此,每年夏末的这场放榜,对于无数“青椒”而言,无异于一场决定职业命运的“审判”。12.2%的资助率,意味着近九成的申请者将面临失败。这条通往稳定学术生涯的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像一座拥挤不堪的“独木桥”,成千上万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其上奋力挣扎,而多数人终将被挤下。
这种“极度竞争”的环境,其影响已超出了青年学者的个体层面,正对整个国家的科研生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可能在无形中扼杀科学的创新精神。在成功率极低的环境下,为了提高获得资助的几率,申请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保守、更“安全”、更容易预见成果的研究课题,而回避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高风险但高回报的“无人区”探索。这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旨在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初衷,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悖论。
其次,这加剧了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拥有更多资源、更高声誉的知名学者和顶尖机构,在申请中往往具有天然的优势,其成功率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使得资源和项目可能进一步向头部集中,而来自普通院校的青年学者或非共识的创新思想,则更难获得起步的机会。
最后,每年超过43万份的申请量,也给同行评议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行政负担和压力。如何保证每一份凝聚了申请人心血的标书都能得到公正、细致的评审,成为基金委面临的巨大挑战。
2025年的国自然基金评审结果,是中国基础科研体系发展到一个新十字路口的明确信号。人才队伍的空前壮大,本应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大红利,但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优化评价体系,以充分释放这股人才洪流的创造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科学界内部已就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可能的改革方向包括:进一步推动科研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打破“唯基金论英雄”的局面,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元的成长路径;探索更多样化的基础研究资助渠道,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更多地投入到基础研究中来;以及持续优化同行评议机制,或许可以引入更大胆的评审模式,为高风险、颠覆性创新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每一位在科研道路上奋斗的学者而言,今年的放榜无论结果如何,都只是漫长征途中的一站。而对于中国的科技决策者来说,如何应对这个“极度竞争”时代的挑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未来成败。
以下是国家自然基金委最新公布的消息: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项目申请433426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理432434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和专家评审意见,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批,资助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B、C类)、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和合作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等10类项目共53159项。集中接收期间接收的其他类型项目正在评审或审批过程中。
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人员和申请人可于8月27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
https://grants.nsfc.gov.cn)查询相关申请项目评审结果。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8月27日至29日使用report@pro.nsfc.gov.cn电子邮箱向申请人发送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随后,将向相关依托单位寄发纸质项目资助结果通知,并附资助项目清单和不予资助项目清单。
未获资助的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有异议,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相关注意事项详见附件。
欢迎各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5年8月27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