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三十载,他深耕临床一线,以辨证施治守护数十万患者健康;从专科骨干到医院管理者,他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推动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发展。“宁夏先进工作者”、银川市“凤城名医”、银川市中医医院院长赵智龙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中医人的使命担当。
博采众长:从全科通达至专科精进
赵智龙的医学成长之路,是一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实践史。自踏入中医领域,他便将“学无止境”刻进从医理念,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会抽时间钻研中医典籍,从阴阳五行理论到脏腑辨证机制,逐字逐句推敲、力求吃透精髓。
赵智龙坐诊期间,查看患者舌苔,评估健康状况。
正是这份热爱与钻研,让他在临床诊疗时能够将中医理论信手拈来,即便面对复杂病症,总能精准施治、灵活组方,真正做到“心中有典、下笔有方”。今年春节前夕,一位面色萎黄的中年男子走进诊室,自述长期受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折磨,一年来四处求医问药,病情却未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赵智龙仔细问诊查体后笃定地说:“你的胃病并非根源,真正的症结在心脏。”随即为他开出一剂药方。服药一个月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面色不再萎黄,眼神也明亮起来,复诊时他紧紧握着赵智龙的手诉说感激之情。
无独有偶,惠农区一位年过五旬的女性患者,腰椎手术后长期全身疼痛,只能依靠轮椅代步。赵智龙辨证施治制定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药方,从一周一诊到病情稳定后半月一调。两个月后,该患者已经可以脱离轮椅,独立行走。
赵智龙的医学之路始于中医全科,而后不断追求专科精进。他分别于2006年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广安门医院、2013年前往北京望京医院,进修学习心血管、风湿免疫、脾胃、疼痛康复诊疗等专业,并师从脾胃病名家、“岐黄学者”魏玮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打磨,逐步形成独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思维及诊疗风格。
赵智龙专注地查看病例。
从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为医院管理者后,赵智龙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推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提升。由于历史原因,银川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极度缺乏,为此医院强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京宁医疗协作。赵智龙深知:人才是发展的根基,他精心构建“三名”医师梯队培养计划,每年选派针灸科、肛肠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等重点科室骨干前往广安门医院进修,并通过北京专家定期来院义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等方式,为医院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医疗骨干,让优质医疗资源在西北大地“开花结果”。作为银川市中医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的优秀代表,心病科副主任医师姜浩在北京进修深造后,将深厚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如今,从全国慕名而来的患者来到银川求诊,姜浩医生的门诊号源总是在放号后“秒空”,反映出患者对医院骨干人才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
在赵智龙的推动下,京宁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上成效显著,更在重点专科建设上结出累累硕果。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他敏锐捕捉到骨伤疾病高发态势,提前布局骨伤科建设,并推动其发展成为京宁合作重点专科。目前病区规模从1个扩展到3个,床位数量由50张增至150张,并成功获批“银川市中医脊柱关节病诊疗创新团队”,患者就诊量翻倍增长,90%的关节病患者通过中医综合治疗避免手术创伤,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患者获得专业治疗的希望,更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守正创新:构建中医特色诊疗体系
作为医院管理者,赵智龙始终坚信“管理亦为治病救人之道”,早在担任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及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院院长时,他便打破传统康复模式,开创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并组建银川首个“六位一体”康复医院,成为区域康复医学领域的开拓者。
在一路创新实践中,赵智龙有机地将中医理念融入现代医疗管理思维。2022年履任银川市中医医院院长后,面对全区建院最早却面临人才断档困境的中医医院,他迅速提出“转作风、强管理、育名医”的办院理念。其中,“育名医”计划每年评选“院内名中医、中青年业务骨干、优秀青年人才”各10名,三年甄选90人,构建起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正当医院发展步入正轨时,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赵智龙连续3个月日夜驻守医院,扛起统筹调度防控重任。在抗疫一线,他深入研究中医经典,拟定针对不同人群的中药预防方及治疗方,这些经临床验证的方剂成为银川市疫情防控的“利器”。
疫情期间,赵智龙安排部署院内疫情防控工作。
随着防控工作平稳转段,赵智龙迅速启动医院专科架构优化,将大内科二级学科独立,整合业务重合科室,计划用两至三年打造拳头专科。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凭借深厚的专科沉淀和创新管理,医院一次性获批内分泌、肛肠、皮肤和中医护理4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专科建设捷报频传之际,医院迎来更为严峻的考验——2023年三甲复审。但受疫情影响,医院需要重新调整工作节奏和秩序,复审难度也随之增加,赵智龙召开动员大会提振士气,邀请专家解读标准,并成立工作专班,以身作则、带病坚守岗位,最终推动医院顺利通过复审。
经历了推动院区发展与应对突发情况的双重考验,医院交出亮眼成绩单。数据显示,去年医院年门诊量达66万人次,年出院患者2.6万人次,主要运行指标较2022年翻番。为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赵智龙创新推出“中医药文化大集”等系列惠民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切实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民生体验,让中医药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夯实“健康在银川、首诊看中医”的就医新理念。
即使身兼院长重任,赵智龙仍坚持每周坐诊4次,每个诊次限号40个,号源一出总是被患者一抢而空,面对挂不上号的外地患者,他经常毫不犹豫地给他们加号满足就诊需求;遇到患者检查结果出来得晚,他也在诊室耐心等候;他还管理着五个患者群,密切关注群内患者的病情变化,总能及时给予回复和指导……从医从教三十余载,身为研究生导师的他,将“修德”“研术”的要义无私传授给学生。他常对年轻医生说:“中医药传承创新,既要做经典的‘传承人’,更要当时代的‘答卷人’。”在他的倡导下,医院形成了“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的浓厚氛围,培养出一批善用经方的中医骨干。
从青丝到华发,赵智龙始终践行着“大医精诚”的誓言:以辨证施治之“准”解患者疾苦,以科学管理之“智”促中医发展,让千年岐黄之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记者 赵婵莉 李 莹 文/图)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