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祸从口出”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悲惨结局,属于这一现象的经典写照。
毫不夸张地说,陆逊之死本可避免,倘若他能谨言慎行,或许能得以善终。孙权从未动过杀他的念头,然而,陆逊性格刚直,过于热衷于劝谏他人,最终引火烧身,落得个被逼自尽的下场。
故事要从那场影响东吴政局走向的“两宫之争”说起。三国时期,孙权在位后期,长子孙登过早离世,无奈之下,孙权立三儿子孙和为太子。
然而,四儿子孙霸对此极为不服,觊觎太子之位,遂四处拉拢势力,一场激烈的夺嫡之战就此拉开帷幕,史称“两宫之争”。
随着这场夺嫡大战的打响,东吴的各大世家大族迅速被卷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争斗初期,陆逊并未立刻深陷其中。事实上,从孙权到众多大臣,都不希望陆逊介入这场纷争。
原因显而易见,陆逊在东吴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一旦他明确站队,所支持的一方极有可能直接胜出。但与此同时,倘若陆逊参与进来,无论胜负,他都必然会脱离军队,如此一来,东吴将失去一位卓越的统帅。
当时,北方的曹魏虎视眈眈,是东吴最大的威胁,在失去陆逊后,东吴能否抵御魏国的进攻,所有人都心中没底。好在陆逊本人对此次夺嫡并不感兴趣。他最支持的是已去世的长子孙登,孙登死后,对于谁来担任太子,陆逊并未特别在意。
而且,出于防卫魏国的考虑,陆逊长期驻守武昌,远离东吴中枢,这使得他能够尽量保持中立。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某天,陆逊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东吴的另一位大将全琮。全琮虽不及陆逊那般声名远扬,但在东吴历史上也参与过诸多重要战役,并且后来迎娶了孙权的大女儿,成为孙权的女婿。
此时的全琮,因家族因素,已悄然站队到孙霸一方。全琮此次写信给陆逊,并非妄图拉拢他,而是深知陆逊秉持维护嫡长制度的理念,在这一制度下,孙和更易得到陆逊的支持。
全琮写信意在试探陆逊,若能让陆逊保持两不相帮的态度,对孙霸一方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然而,当全琮收到陆逊的回信时,顿时怒不可遏。原来,陆逊在信中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出于私心支持任何一方,主张所有人都应凭借自身本事晋升。
不仅如此,陆逊还劝说全琮,让他效仿当年金日磾杀子的故事,杀掉自己在孙霸手下做事、已明确站队的儿子。客观来讲,陆逊的提醒实则是一番肺腑之言,因为全琮家族在东吴的地位同样特殊,一旦深度卷入夺嫡之争,势必会牵连更多人。
但陆逊“杀子”的建议,实在让全琮难以接受,全琮心想:“你竟劝我杀自己的儿子,这是人能说出来的话吗?”此后,全琮彻底倒向孙霸,并对陆逊怀恨在心。
陆逊并非只对全琮如此,对其他人亦是这般直言相劝。比如,当时颇具名望的杨竺开始支持孙霸,陆逊得知后,写信给杨竺的哥哥,劝其与杨竺分家单过,以免日后被殃及满门。
如此一来,陆逊因随意劝诫他人,树敌众多,不知不觉间被卷入这场风波之中。不久之后,全琮举报陆逊的外甥谎报军功谋取私利,最终陆逊的外甥被撤职流放,客死他乡。
此后,全琮一派的人开始明里暗里针对陆逊,这也让孙权渐渐对陆逊产生怀疑,陆逊是否已卷入夺嫡之战?
后来,支持孙霸的杨竺被孙权召见,询问立储之事。杨竺的回答自然偏向孙霸,且言辞恳切,令孙权颇为动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孙权与杨竺交谈时,床底下竟藏着孙和的一名亲信。此人转头便将消息告知孙和。
孙和得知后,急忙找来自己的亲信陆胤,陆胤是陆逊的本家侄子。孙和恳请陆胤尽快前往武昌,希望陆逊能出面为自己说情。
陆逊收到消息后,未加思索,出于公心,接连给孙权写了好几封信,坚决反对废长立幼,并表示自己要回京城与孙权当面说明情况。陆逊的这些信件,本意并非明确站队孙和。
但孙权收到信后却大为震惊。孙权深知陆逊不会轻易站队,可他更在意的是,陆逊究竟是如何知晓此事的?要知道,杨竺与他谈话时,理论上只有他们两人知晓。若有其他人得知,那只能是孙权身边的近侍在谈话时偷听到的。
这意味着,要么杨竺是陆逊的人,要么陆逊结交了孙权身边的近侍,能够随时知晓皇帝的言谈举止。而这,是任何一位皇帝都绝对无法容忍的。于是,孙权立即下令将所有可能泄露消息的人,如陆胤、杨竺等人全部抓捕,严加拷问。
同时,孙权写信严厉斥责陆逊,指责他不该打探宫中机密。此时的孙权,已不在乎陆逊支持谁,他最在意的是消息泄露一事,因为这直接关乎国家和他个人的安危。
若陆逊能随时知晓他的言论,那么进一步而言,陆逊也能随时对他不利,这是孙权绝不能忍受的。
接下来,陆逊再次因自己的快人快语付出惨痛代价。此事的真相是,陆胤将消息告知陆逊,而陆胤是从孙和处得知,孙和则是派亲信藏在孙权床底下偷听才获取的消息。
陆胤被抓后,坚决不肯坦白真相,因为一旦坦白,陆逊或许能摆脱嫌疑,但孙和必然会背上派人偷听父皇谈话的罪名,如此一来,孙和的太子之位必定不保。与此同时,被逮捕的杨竺却心怀不轨。
由于此前陆逊曾写信让杨竺的大哥与杨竺分家,杨竺对陆逊怀恨在心,加之陆逊的存在不利于孙霸,于是杨竺开始诬告,称是自己泄露了消息,并编造了陆逊的二十条罪状。至此,陆逊陷入绝境,百口莫辩。
此时的陆逊进退两难,他发现若证明自己无辜,孙和必将被废;若无法自证,便坐实了结交近侍的罪名,同样是杀头大罪。最终,走投无路的陆逊只能选择以死明志。不久之后,陆逊含恨而终,也有记载称他是自缢身亡。
就这样,陆逊因自己的直言不讳,卷入这场莫名的夺嫡之战,最终悲惨离世。倘若陆逊懂得适时闭嘴,或许他能够幸免于难。陆逊的遭遇,无疑是“祸从口出”的生动例证,令人叹息不已。
#历史##孙权##陆逊##三国##涨知识#
文章来源:妖火说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