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嘴上说着“中餐才是世界顶流”、要吃就吃中餐,可手上拿的却是日本寿司,北京西单大悦城的寿司店内,每天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从开始营业到闭店一直如此。
有些人宁愿等待10个小时,也要吃上一口寿司,日本餐企进驻中国,就是在闷声发大财,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走到哪店就开到哪,市值都突破了万亿大关,反观遍地都是的中餐店,几乎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那么问题来了,日餐为何会在中国如此火爆?中餐未来将何去何从?
在北京西单的大悦城里,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正在上演,一边是寿司郎门前长得望不到头的队伍,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无情地宣告着,想吃上这一口要等187分钟,甚至有人说自己等了近六个小时,有博主拍下视频,那乌泱泱的人群超过了1500人。
而仅仅几步之遥的隔壁,一家中餐连锁店却显得格外冷清,服务员们无事可做,只能一遍遍地擦拭着空无一人的桌面,眼神里满是落寞,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住宿业的利润总额同比暴跌了67%。
很多人把这归结为“日料又火了”,但这根本不是故事的全貌,这背后其实是两种餐饮经营逻辑的正面碰撞,日料店能让你觉得便宜又好吃,但背后可不是老板发善心,而是一台运转到极致、看不见的成本压缩引擎。
你可能想不到,萨莉亚省钱的秘密是从一把拖把开始的,他们定制的拖把杆上带个出水按钮,就这个小改动使开业前的清洁时间直接从一小时砍到了半小时,省下的时间就是省下的人力成本。
他们对人力的运用更是到了“算法级”,萨莉亚活用大量兼职员工,并给每个人设下一条严格的红线,每月工时绝不超过96小时。
在北京按时薪26.4元算,一个员工的月成本就被死死锁在2500元左右,而且这里的兼职生个个都是多面手,洗碗、煮面、打扫样样精通,真正实现了一人多岗,人力效率高到吓人。
如果说萨莉亚是把人力用到了极致,那寿司郎就是用技术把人力的需求降到了最低,走进寿司郎的后厨,你看不到一排寿司师傅在挥汗如雨,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这台机器一小时能捏出3600份寿司,直接让捏寿司这个岗位的人力需求锐减了六成。
在前厅顾客用平板自助点餐,点好的寿司通过两条传送带精准送到面前,主轨道循环展示常规菜品,专属轨道则把你单点的菜品迅速送到座位旁。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点餐和送餐环节的服务员需求,又被砍掉了四成,最终寿司郎的人工成本占比仅为27.1%,远低于行业普遍的30%到35%。
最厉害的还是他们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我买你卖”了,寿司郎跟顺德的一家鳗鱼加工厂合作了十几年,从鱼苗怎么选、饲料怎么配,它都要全程参与,
萨莉亚更狠,上世纪90年代就自己建工厂搞食品加工,葡萄酒直接从意大利源头采购,这种深度介入换来的是无与伦比的议价权和品质稳定性,所以寿司郎才敢搞10元一份的金枪鱼大腩促销,而且即便这么卖,毛利率依然能稳在35%。
吃饭最怕什么?排队几小时,结果菜品翻车,那种失望感能毁掉一天的好心情,所以日式餐饮系统首先要干掉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
在寿司郎,一盘寿司在传送带上转的距离超过350米,就会被系统自动提示废弃,而在萨莉亚,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半成品,保证了你今天吃的意面和上个月吃的味道几乎没差。
它们卖给你的不只是一顿饭,更是一种“安全感”,你每一次消费,都能得到稳定、可预期的品质回报,这在今天就是一种宝贵的价值。
但光有稳定也不够,还得有趣,你有没有想过吃饭的过程也能像玩游戏?在寿司郎,当你点的专属菜品即将到达时,会响起一段专属的背景音乐,这个小设计瞬间就把单调的等待,变成了一种充满期待感的“开盲盒”游戏。
当然最直接的还是价值感的沟通,萨莉亚给自己贴上“意大利沙县小吃”的标签,就是一句最直白的大实话,35元能让你吃饱,50元能让你吃好,而寿司郎的10元金枪鱼大腩,也是在用明星产品告诉你,来他这里你就占到大便宜了。
然而再精密的系统,也有它的边界和脆弱性,这台日式标准化的机器,在文化深度和供应链的突发状况面前,也开始显露出自己的短板,而这恰恰是中餐实现自我升级的突破口。
过度标准化带来的问题是“锅气”和人情味的缺失,这是日料模式的潜在风险,当一切都变得像流水线一样精准,餐饮也就失去了它作为情感交流载体的温度,今日的长队可能转瞬即逝。
全球化供应链听起来很美,但也很脆弱,核污水事件就是一面镜子,事件一出寿司郎不得不紧急更换菜单,把日本海产换成俄罗斯雪蟹、大连海胆,这么一来成本立马就上去了,全球化给你的,风浪一随时也能收回去。
反观中餐我们的优势就在脚下,我们拥有全球任何一个菜系都无法比拟的本土供应链,食材大多本土供应,成本更稳定,而且能玩出花样,春天吃香椿,夏天嘬龙虾,秋天品螃蟹,这种根植于土地和时令的灵活性,是日料模式学不来的。
更重要的是中餐有自己的“灵魂”,比如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淡,这些沉淀在千年饮食文化里的味觉记忆,是任何外来餐饮都无法替代的根基。
中餐的破局不在于模仿别人,把自己也变成一台冰冷的机器,而在于“系统升级”,一家淮扬菜连锁的尝试就很有启发。
他们借鉴了中央厨房模式,把食材的预处理、切配环节统一搞定,门店后厨面积直接缩小了40%,食材浪费率也大大降低,但最关键的“现炒”环节,他们保留在了门店。
这一招既用现代化的手段解决了效率和标准化的问题,又保住了中餐最核心的“锅气”和口味,最终毛利率提升了18%,味道还没丢,所以中餐完全可以在不失灵魂的前提下,嫁接现代化的效率工具,完成自身的进化。
中餐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去复制一个萨莉亚或者寿司郎,毕竟能最终慰藉中国胃的,永远是那一口带着烟火气的家乡味,而现代化的系统,就是让这口味道能够走得更远、更稳、更香的坚实底座罢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中餐都火到国外,让无数外国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