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财政部长曾谈中美合作:切断与中国的联系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一位坐在财政部长位置上的重量级人物,当着全世界媒体的面,拍案发声:“切断与中国的联系,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这话分量不轻,不但直戳英国国内的政治神经,还让国际舆论场炸了锅。

为什么一个长期处在西方政治中心的人,会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时点,说出这么硬气又敏感的话?

她看到了什么,又想改变什么?

一声惊雷,砸进国际政治漩涡

2025年4月18日的伦敦财政部记者会,本来只是例行的经济政策通报会。

媒体记者们准备的都是常见问题:税收、通胀、预算案、公共投资。

没想到,一位记者抛出了个敏感话题,美国刚强化了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一些英国政客也跟风叫嚷要减少同中国的合作。

这一问,让站在讲台上的蕾切尔·里夫斯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她抬头望向台下,语调突然拔高,说出了那句后来被全世界媒体反复引用的话:“切断与中国的联系,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这不只是态度表明这么简单。

要知道,这种公开场合,财政大臣的话几乎等同于政府在经济立场上的官方信号。

而且她用的不是官话,是直白的、带有强烈情绪的措辞。

这种罕见的“拍案”在西方主流政坛,几乎就是一种公开挑战,挑战那些试图将经济合作问题意识形态化的人。

从市井到权力中枢的路径

要理解这位女财政大臣的“愤怒”,得先看看她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蕾切尔·里夫斯1979年生在伦敦东南部的刘易舍姆,那是个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地方,不是豪宅区,更不是政治世家。

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七岁时父母离异,家庭背景再普通不过。

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她硬朗、不怕对抗的性格,也让她理解普通人最直接的诉求,稳定工作、合理收入、生活有保障。

蕾切尔是实打实的“学霸”。

高中拿下政治、经济、数学和高等数学四门全A,直接叩开牛津大学的大门,攻读哲学、政治与经济学(PPE),这是英国政坛人才的摇篮。

毕业后,她还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经济学,再进入英格兰银行担任经济学家。

六年的央行生涯,让她看清了大型经济体间的资金流、风险传导机制,也积累了对宏观政策的敏锐嗅觉。

2010年,她通过工党的全女性候选人名单制度,成为利兹西区议员,正式踏入政坛。

从那以后,她在影子内阁和议会多个职务上不断磨炼自己,直到2024年7月,她成为英国800多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财政大臣。

这种一路打拼上来的履历,意味着她不像某些政治贵族那样活在象牙塔里。

她在财政部的每一个决策,都带着一种“算账”的本能,不是政治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后果。

中英关系:走过蜜月,也经历寒冬

她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对脱钩,背后有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

2015年,卡梅伦首相访华,提出“中英黄金时代”的概念,中英贸易额快速攀升,基础设施、高科技、教育、核电等合作领域全面铺开。

那几年,伦敦金融城迎来大量中国资本,英国也从我国获得了参与高铁、核电等项目的机会,真实的经济利益让双方尝到甜头。

然而转折很快出现。

梅伊政府时期,英国开始在关键技术和投资上收紧对我国的态度,到了约翰逊政府,更是与美国高度同调,直接禁止华为参与英国5G建设,并下令拆除已安装的设备。

这一决定导致英国通信网络建设延误,光直接经济成本就超过大约30亿英镑,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被迫“倒车”,相当于落后我国大约十年的水平。

这是里夫斯在采访和演讲中都反复提到的案例,她认为这是“典型的政治化决策害惨了经济”。

这些年的摇摆,让英国错失不少机会:供应链受阻,制造业出口锐减,大学失去大量中国留学生学费,科研合作减少,甚至连剑桥等地的科技园都出现投资观望的情况。

对于经济出身的她来说,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一根根切在就业和税收上的损失曲线。

从北京到伦敦的务实轨迹

2025年1月,蕾切尔·里夫斯访华,与我国副总理何立峰共同宣布恢复中断六年的中英经济与财金对话。

双方达成的6亿英镑合作协议,涵盖了金融服务、农产品出口和绿色能源项目,还推动中国发行首笔海外主权绿色债券在伦敦上市。

这不仅对伦敦金融城意义重大,也是国际绿色金融版图的一块亮点。

协议签署后,英国的相关出口品类关税壁垒降低,一些遭遇供应链瓶颈的制造业企业也恢复了生产。

还有来自汇丰等金融机构的反馈也很积极,它们在我国市场的业务拓展明显提速。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加固了她对“务实合作优于脱钩”这一立场的信心。

这一次,4月18日的“怒吼”并非临时情绪,而是她在几个月国际接触和实地考察后的结论,她手上有数据,有效果,有案例,这种态度才显得格外笃定。

为什么说脱钩是“最愚蠢的决策”?

英国对华出口,占据汽车、制药、机械制造等多个核心产业链环节。

对很多地方来说,我国市场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税收和产业延续。

如果放弃这样的合作对象,就像主动关掉自己的发动机,然后指望其他人帮忙推车。

就以电动汽车为例,如今在伦敦街头跑的电动出租车,不少是由我国企业投资、并在英国本地生产的。

这类项目不仅带来了环保效益,也让本土零件供应链和技工培训得到发展。

假如因为政治理由切断这种合作,不仅车企会受损,一整条供应链上的小企业、维修工、零件厂也会被“殃及池鱼”。

再看教育和科研领域,我国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对英国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减少这部分交流,直接的学费损失是一方面,更大利害的是学术合作链条被切断,科研项目延期,甚至被迫转向成本更高的合作伙伴。

对里夫斯来说,这些不是理论推演,而是财政账本上的一行行数字。

她那句“愚蠢的决策”,更多的是针砭那些不算经济账、只图政治表态的做法。

英国内外的舆论波澜

这番言论在英国国内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商界、制造业工会普遍叫好,认为这是维护产业利益的务实之举,保守党中的强硬派则指责她太“天真”,忽视了安全风险。

我国方面的评价则相对直接,外交部称赞她的表态体现了“开放合作的智慧”,明确表示欢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中英经贸关系。

这种正面回应,对一位财政大臣来说,是对其外交与经济政策的肯定。

美国那边的反应不出意料地冷淡,特朗普团队直言担忧英国“削弱了西方在对华施压上的联合阵线”。

在这种背景下,里夫斯的立场显得更像是逆流而上,但她似乎也清楚,这种逆流才是真正符合英国长远利益的选择。

中国视角下的机会窗口

站在我们的视角看,里夫斯的表态是西方政坛务实派声音的一次集中释放。

它表明,即便在“去全球化”呼声不断的当下,利益纽带和市场逻辑依旧牢固。

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正在尝试把双边关系从情绪化的对抗拉回到理性的合作。

这对我国来说是个信号,在坚持核心利益和安全底线的同时,应当用稳定的经贸合作事实去扩大务实派在西方政坛的空间。

越多国家从切身利益出发去考虑对华政策,全球经贸环境的可预期性就越高。

开放才是唯一的出路

全球经济链条不是一根可以随手切断的绳子,它像一张网络,把工厂、港口、实验室和金融中心连接在一起。

脱钩的代价最终会在生产成本、物价上涨、就业萎缩中显现出来。

雷切尔·里夫斯的“怒吼”,不只是为中英关系发声,更是为全球经济秩序敲响的警钟。

在这个相互依存度极高的时代,闭门造车只会让自己掉队。

对英国如此,对任何一个经济体也是如此。

她的这句话之所以在全球引起共鸣,正因为很多国家都在内心认同,务实合作不是可选项,而是唯一能走通的路。

参考资料:北京青年报——英国明确拒绝与中国脱钩:不与中国接触是非常愚蠢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财经   中美   英国   财政部长   中国   愚蠢   政治   伦敦   我国   政坛   经济   大臣   财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