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72岁的张阿姨像往常一样,把茶几上的手机滑到了头顶床头柜。略感倦意的她,却迟迟没能进入梦乡。孩子们总说“多睡点好,大脑修复快”,可她却发现,自己醒来时反而腿麻手胀,头晕胸闷。
最近邻居大爷因“血管堵塞”突然住院,张阿姨心里隐隐泛起不安,难道这和睡觉方式真有关系?是不是自己一直忽略的睡眠细节,已经悄悄威胁身体?特别是她这种半夜起来几次、睡姿随意、睡前还总喝点酒的小习惯,会不会让血管夜里‘堵’起来?
特别是第3点,很多老人都还没意识到,血管健康,不只是白天要守护,夜晚睡觉中的这几个细节,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不良睡眠习惯,可能是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以为,血管堵塞只是因为白天饮食太油腻,运动太少。但大量研究显示,睡觉时的错误习惯,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健康影响更直接、更隐蔽。
中国科学院一项关于夜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大型回顾性分析发现,超过62%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竟发生在凌晨至清晨时分,这一危险时段往往和错误的睡姿、室温、饮水习惯密切相关。
医生在门诊中发现,老年人一夜之间突发中风、心梗,80%以上都伴有“高枕头入睡”“室温过低或过热”“睡前不饮水或饮酒”“偏爱趴睡”等坏习惯。
有人喜欢蒙头睡觉,有人入冬后睡觉穿得像粽子,有的害怕起夜干脆睡前不喝一口水。殊不知,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正让血管在夜里无声“堵塞”。
坚持睡眠3大要点,避免血管夜间变“危险地带” 医学专家提醒,想让血管安稳“度夜”,老人睡觉务必注意三件大事,尤其是第3点最易被忽视。
过高或过低的枕头会让颈动脉受压,阻碍脑部供血。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指出,枕头高度不宜超过8-12厘米,以头部略高于心脏水平线为佳。长期高枕睡眠的老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可高出正常人32%。
趴睡、蜷缩睡、侧卧时双腿盘绕或手臂压在身下一整夜,都容易造成血流缓慢、静脉淤积。正确做法应选择适合自己颈椎曲线的枕头,仰卧为主,左侧卧辅助,避免手臂、腿部受压。晚上翻身次数不易过少,能促进血液流动。
夜间如果卧室温度过低(低于18℃),血管受冷收缩,会造成血压波动、血流变黏;温度过高(超过26℃)则易出汗脱水,同样让血及血管“缺水变稠”。
权威指南建议,老年人卧室保持20℃左右,相对湿度50-60%为最佳。切忌穿过厚的睡衣睡裤、毛毯包裹,不要蒙头入睡,以保证空气流通和身体舒适。床垫硬度要适中,便于翻身和体位舒展,有利于夜间脑供血。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危害最大的环节。长期不喝水入睡或夜里从不饮水,血液在夜间更易浓缩、黏稠度升高,对已经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斑块的老人来说相当危险。
研究提示,睡前喝50-100毫升温开水可显著降低夜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高达13%-17%)。与此相反,如果睡前饮酒或大吃高油腻夜宵,则极易诱发夜间血压飙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建议老年人入睡前一小时内适当饮水,哪怕只是半杯温水,切莫因怕起夜而完全不喝。此外,睡前用手机、看电视导致精神兴奋,也会扰乱睡眠质量,间接增加血管负担。
健康的夜间血管守护,并不难做到。专家建议:睡觉前检查枕头和床铺,调整到颈部自然弯曲且呼吸通畅的状态。改变趴睡、抱膝、蒙头等习惯。一晚气温骤降或升高时,提前开窗通风或加减被褥,力保室温20℃上下、空气新鲜。
入睡前喝50-100ml温水,晚饭尽量清淡,餐后2小时再入睡。慢性病患者严格按医嘱调整作息。习惯睡前玩手机的老人,不妨提前半小时收起手机,让身体有足够“褪黑素激素”合成时间,让大脑提前“安静下来”更易入睡。
医学共识也认同,健康的睡眠习惯能极大降低血管堵塞、猝死、夜间卒中等风险。国外研究早已证实,每晚正确睡眠习惯者的心脑血管发病率比睡眠习惯差者低 21% 以上。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哪怕一小步微调,都可能带来“保命级”的健康收益。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专坑老年人的7大健康误区!
再这样睡觉,血管就快堵死了,老人睡觉这3点一定要牢记!
再这样睡觉,血管快“堵死”了!医生:老人睡觉这3点一定要牢记
家庭保健报科普网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