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后,毛主席下巴为何突然长出一颗痣,科学解释是什么?

一、

湘江战役惨胜后,中央红军元气大伤,人员锐减了超过一半,这让基层指战员对王明的军事路线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一些早就受够了王明指挥的老红军甚至提出了让中央更改领导的请求。

面对这种情况,王明李德等人仍力主让中央红军继续朝着湘西进发,准备跟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王明李德这种丝毫不加掩饰的的行动,被蒋介石看的一清二楚。

因此老蒋早早在湘西布置了大军,准备一战把中央红军彻底围剿。

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极力反对这个愚蠢的决定,他认为去湘西中央红军将会有覆灭的危险。

中央红军想要彻底摆脱敌人,转道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才是正确的选择。

毛主席的主张受到了中共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的支持,但以王明李德为首的顽固派却拒不接受。

为了统一思想,尽快确定接下来的行军路线,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在湖南通道召开会议。

经过激烈的讨论,会议决定听取毛主席的意见,让中央红军改变方向,朝贵州进发。

12月15日,红军部队轻松拿下了贵州黎平,并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肯定了毛主席的意见,王明博古等人的权利第一次得到了限制。

回到正确行军路线上的中央红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锦屏在内的七座县城。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会上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直言不讳的指出了李德、博古的指挥失误,并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经验教训。

尽管事实就摆在眼前,但博古仍认为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敌人的武装力量太过于强大才导致的。

等到毛主席发言时,他不顾自己生病嗓子不舒服,声音洪亮的点出了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一一做了准确分析。

这下子李德和博古等人终于无话可说了。

之后的几天里面毛主席的压力非常大,一直都在熬夜书写各种资料。

休息不好再加上着急上火,让毛主席的下巴上长了一个小肉疙瘩。

警卫人员第一时间就把此事告诉了毛主席,但毛主席只是用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就把此事忘在脑后了。

1936年,毛主席在保安

二、

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结束的这天,王明为首的军委“三人团”被取消,红军的指挥权重新回到了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手中。

而毛主席则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也就在这时,中央的其他领导人们发现毛主席的面相竟然变了。

曾经光滑的下巴上竟然长出了一个圆溜溜的黑痣。

大家最初都以为这是上火所导致的,所以纷纷建议毛主席去找医生看看,吃点药。

1927年毛主席在武汉

毛主席摆了摆手,表示自己这都是小问题,现在最紧要的就是想办法甩掉紧追在后面的国民党反动派。

为了把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1935年3月,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

虽然这个新“三人团”的团长是周总理,但实际上真正指挥红军队伍打仗的人却是毛主席。

有了毛主席的领导,中央红军终于一扫之前的颓势,重新变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铁血强军。

1934年毛主席在瑞金,照片虽模糊,但能看出毛主席此时下巴没有痣

后来据传闻,部队经过云贵边境的时候,几个负责侦查的战士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寺庙。

因为对当地的道路不是很熟悉,战士们选择进入寺庙打探情况。

刚一走进去,战士们就惊讶的发现庙里面的老和尚下巴上也长着一颗痣。

“班长,这个大师和主席一样,下巴上也有痣。”

小战士的声音很小,但老僧还是听到了。

1913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

他打了个佛偈站起身来,认真的说道:“我这面相怎么敢跟贵人相比,贵人的痣是天授,我这只不过是俗根。”

说完这话老僧给战士们指点了下山的路,还好心的送了他们一些粮食。

这几名战士回来之后越想越觉得老和尚的话有道理,于是这件事情就慢慢传开了。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此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当地老乡的耳中。

于是毛主席下巴上的痣是“天授”的说法在民间越来越盛行。

1919年毛主席在长沙

这些说法毛主席是从来都不相信的。

一次有个对面相有研究的风水先生专门找到毛主席,说毛主席的这颗痣预示着他将来肯定能够稳坐江山。

主席听完哈哈大笑,表示老百姓才是真正的江山,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最能真正占得先机,入主天下。

说实话面相“天授”根本都是无稽之谈。

毛主席下巴上的痣其实就是黑色素沉淀所形成的“瘊子”,很多人身上都长有这样的东西。

只不过因为这颗痣长在了毛主席的身上,而且出现的时机非常的巧合,这才让老百姓对此进行了过度的解读。

但毛主席从来没信过这些。

1924年,毛主席在上海

三、

有个传言非常有意思,说简体的“国”字就是根据毛主席下巴上的这颗痣转化而来的。

据说最开始“國”字的简体是“口中一个王”,寓意“城中有王即为国”。

但后来有人根据毛主席的面相,提出“口中的‘王’字应该加一点变成‘玉’”,这样的“国”才更完整、更形象、更准确。

很多人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觉得非常有道理,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是杜撰出来的。

”这个字早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就出现了。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在制定简体字时,认为“國”字的简体写法应该直接用”,不需要在做任何修改。

这个提法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觉得新中国既然由人民当家作主,那么就不应该再出现代表统治阶级的“王”。

就算这个“王”代表的是姓氏也不行。

最后经过大家反复的讨论,决定在“”字里面加一点,让“國”的简体变成“国”。

由此可以看出,简体“国”字的出现跟毛主席下巴上的痣没有任何的关系。

因为毛主席下巴上的这颗痣实在太深入人心,2009年的时候还在长沙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当时修缮一新的湘江橘子洲准备建造一座毛主席的青年塑像,但如何完美呈现毛主席的形象却难倒了设计人员。

1929年,32岁的毛主席曾在广州拍过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当中的毛主席下巴上是没有痣的。

1925年,毛主席在广州

橘子洲头的这座塑像表现的是1914——1918年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年轻面容。

按照真实历史,这个时期的毛主席下巴上是肯定不能有痣的,因此第一版设计出来的青年毛主席塑像下巴很光滑。

这张完全尊重历史事实的成稿出来后看过的人都不满意,总觉得少点什么。

于是有人便提出给毛主席塑像的下巴上增加一颗痣,说这样的主席形象才会让老百姓觉得更加亲切。

这个提议得到了设计组绝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擅自改变毛主席的形象可是大事,谁都不敢直接拍板。

一时间设计工作陷入了僵局。

2007年,毛岸青将军的妻子邵华给雕塑设计组写了一封信,赞成给主席塑像的下巴上加一颗痣。

毕竟在广大人民的心中,下巴上的痣已经成为毛主席他老人家最独特的标志。

有了亲儿媳的拍板,这件事情顺利的通过。

2009年12月26日,这座高32米,长83米,宽41米的中国最大毛主席塑像落成,并对外开放。

其中32代表雕像的年龄,83代表毛主席的寿数,41代表主席从遵义会议开始,一共为国操劳41载。

伟人毛主席身上确实发生过很多神奇的事情,他下巴上的痣也被老百姓从各个方面多次解读。

但实事求是的说,这颗痣的出现是很常见的生理现象,没有任何其他超自然的原因。

有没有这颗痣都不影响毛主席的伟大。

参考文献:

100张照片回顾毛泽东主席一生中的难忘瞬间——共产党员网

话说毛泽东下巴的痣——余齐昭.档案时空.2016 (09)

橘子洲毛泽东雕塑"永定红" 儿媳建议加"一颗痣"——红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历史   遵义会议   长出   下巴   科学   红军   博古   中央   塑像   面相   湘西   主席   中共中央政治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