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蝉在叫。手边一杯快凉的茶,上头还有热气袅着圈,像重庆夏天那些热闹又有点闹心的消息,一波接一波。
我一个朋友微信连发五条,说最近又有个新闻火了,刀郎,又上了热搜。
不是因为舞台有多华丽,其实就一首老歌,名字叫《大眼睛》。
这事发生得突然。四川观察的女记者直播演唱会,俩小女孩麦克风一举,《大眼睛》开嗓。
气氛原本挺轻松,结果等直播回放一上传,评论区炸开锅。
有网友说什么“这歌少儿不宜”,说歌词太直白,“孩子唱这歌,是毒害青少年”。
有人扒歌词,有人捡词眼,仿佛小孩唱歌比考试还重要。
其实,这种争议就像夏天的雨,说来就来。
骂声里混着怀疑,大有一种“拔高到社会道德高度”的架势。
仿佛一首歌,能决定孩子一生前途。
可咱都小时候长大的,记得七八十年代街头巷尾,“纤夫的爱”还不是家家户户哼?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不少孩子顺口溜,“爱如潮水”放磁带带着睡觉。
谁管那么细?啥叫“余音绕梁三日”,那会儿听着痛快,现在想想不也活得好好的?说到底,不过是“杞人忧天”。
四川观察记者倒不慌,直接在短视频交代了两句。
她说一句话,“真诚自有千钧之力,善意终会驱散阴霾。”
百姓心里清楚,她也明白,看热闹的人才多,懂热闹的人稀少。
案头翻开旧报纸,一晃十几年。
一块老砖头手机,那年开个会,歌坛有几位大佬聚一起,各种“抵制恶俗歌曲,净化网络环境”。
会议桌上的水没喝完,扔下句“歌词庸俗、误导青年”,直接把刀郎歌单批了一通。
打压、标签、判死刑,全都齐活。
真正会拉手风琴的、会弹清音的,哪有闲工夫在舆论场上刷存在?前排坐一堆专家,主流就是正确,刀郎成了“众矢之的”。
他呢,压根没辩解,转身就退场。
十年沉寂,不吭声,江湖再无他的痕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冷漠的地方,从不会产温暖的春风。
时代风云轮转,十八年过去,互联网换了脸。
精英的麦克风被大家伙抢走,谁都有机会发表意见——你说庸俗,他说真挚,我看反倒有点意思。
谷建芬、阎肃、徐沛东那拨人慢慢淡出,年轻粉丝进场了。
如今刀郎复出火得一塌糊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有些批评听起来面熟,实际上是一锅“炒冷饭”。刀郎还唱他的,听歌的还是各有偏好,谁也劝不了谁。
音乐嘛,就是下班后烧菜窸窣间的一首旋律,就是夜班司机车里收音机里的那句副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些人听歌能听懂诗,有些人非要拿尺子去量感情。
歌曲藏不了野心,也没法包治百病,只是让生活变轻松一点。孩子唱也好,大人唱也罢,别拿把尺子卡脖子,谁也没资格做裁判官。
水快开了。窗外天色合上门帘。想起一句古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写到这里,一杯茶喝完,这事差不多就这样吧。
欢迎评论区留言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