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点:巨头们如何打造AI印钞机?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上周四,微软和Meta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象也能跳舞。
微软总营收达到7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最为亮眼的是Azure及其他云服务业务,收入同比飙升了39%。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更是宣布,与AI相关的年化收入已突破13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5%,增速相当惊人。
Meta的财报也堪称惊艳,总收入达到4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大幅超越市场预期。其中,广告业务收入占比98%。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Meta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6%,远超收入增长水平。
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将这一成就归因于AI技术在广告推荐系统和内容分发上的效率提升。
因此,财报发布之后,微软一度跳涨8%,市值短暂突破4万亿美元,Meta则更是暴涨12%。
相比之下,其他的科技巨头存在感就弱了许多。亚马逊和苹果虽然也公布了不错的财务数据,但由于缺乏AI驱动的增长点,未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股价也随之下跌。
今天的文章一上来就给大家播报了很多的数字。我认为,这些数字无疑表明,AI正在成为微软和Meta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放大器。
AI不仅提高了效率、优化了成本结构,还为用户带来了节能增效的价值,提升了付费意愿。可以预见,这些拥有庞大用户和数据资产的科技巨头,会继续借助AI实现利润的爆发式增长,并快速甩开那些单纯依赖传统业务模式的公司。
变现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那些率先拥抱AI的科技巨头已经进入了“变现时代”,它们对AI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已经开始转化为实际的收入和利润。
长期以来,在“三朵云”中(即亚马逊、微软、谷歌),我们一直最看好微软,尽管微软的市场份额屈居第二,技术也并不领先。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微软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企业客户基础和长达数十年的企业服务经验。据统计,财富500强企业中超过89%都在使用微软的云服务。不像亚马逊,虽然用户多,但主要服务于零售和电商业务。
这一点,在OpenAI推出ChatGPT3.5之后,显出了更大优势。企业用户可以通过AI增收更增利,就有更强的付费意愿。
企业客户也无需自己从零开始搭建复杂的AI基础设施,可以直接在熟悉的Azure平台上,以API调用的方式,安全、合规地使用GPT系列模型,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应用AI的门槛。
通过与OpenAI的深度绑定,微软还把AI整合到企业日常使用的各类生产力工具中,推出如Copilot等AI产品。CEO纳德拉表示,Copilot系列产品的月活跃用户已达到1亿。
这些都使得微软Azure成为了全球企业接入顶级大模型能力的首选入口,并为其带来了新的高价值订阅收入,也给了微软更大的想象空间。
Meta也堪称AI变现的范本。
尽管近几年用户增长规模已明显放缓,但通过算法改进和内容推荐优化,Meta显著提升了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和关联性,推动广告从纯粹追求曝光量,转变为追求实际效果。
毕竟,同样预算下转化率更高,广告主自然也就愿意投入更多营销费用,让Meta的单季收入能在数百亿美元的规模上继续实现22%的同比增长。
关键
当然,更深问一句,为什么微软和Meta能成为“变现时代”的最大的受益者,它们有什么共性?我总结为,它们都是有客户、有数据的公司。
不难理解,只有拥有足够规模且能通过AI获利的客户,才能提供AI变现的土壤。但只有用户而没有数据也不行,会使AI模型难以持续提升。用户和数据两者结合,领先者才能形成数据和技术协同进化的飞轮效应,壁垒才能愈发牢固。
Met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拥有数十亿社交用户,每天产生着海量的内容,且这些内容与用户的社交关系、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高度相关。这为赋能AI驱动的广告系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Meta能持续迭代提升广告投放的精准度。
同时,用户和数据规模越大,AI的服务效果就越好,反过来,更好的服务又能吸引更多用户,贡献更多数据,从而形成了不断加强的正向循环。
反之,那些用户和数据利用相对不足的企业,就会显得落后。
例如,苹果虽然凭借iPhone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也基于此建立了护城河。但他们在运营上相对保守,没能充分发挥数据优势,AI领域的发展也明显落后于微软和Meta等巨头,所以AI尚未成为苹果可观的变现支点。
特斯拉也有类似的问题。虽然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现在AI对汽车销量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AI的价值更多会体现在未来Robotaxi商业模式之中。而且,我之前也提到,特斯拉目前最大的风险和最大的优势都是马斯克,AI的影响只能排到第二甚至第三的位置。
总的来说,我们判断,本轮AI革命还主要体现于存量博弈能力的提升。
那些拥有庞大用户和数据资产的科技巨头,能够更快地将AI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也能为下一次的扩张积累新的数据、技术和产业生态壁垒。
但可想而知,未来,后来者单凭模型等技术的创新,将更难以撼动这些巨头的地位,面临更高失败风险。相比之下,关注领域智能的新机会才是更明智的策略。
这意味着要聚焦于巨头还没来得及涉足的细分领域,基于自己所掌握的垂直行业用户基础、数据资源以及行业knowhow知识,更快地实现商业模式的落地,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反而更容易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