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两个坎,熬过就长寿”,两坎是指哪两年?老年人要多关注

还记得上一回,小区门口王大爷过生日,子女们特地张罗了一桌热闹饭局,正好迈进了第73个年头。一位熟人就打趣说,73、84,可得注意点,这是老人家的“两个坎”。王大爷笑呵呵地摆手,嘴里却嘟囔,自己一直身子骨硬朗,哪来这么多讲究?可饭后,王大爷拉着儿子的手嘱咐:今年家里头谁都别松劲,听说民间都传“七十三、八十四”,真的要小心。

其实类似的对话,不止出现在王大爷家。但这两个“坎”到底是啥意思?骗不骗自己?谁最应该关注?

这就带你聊聊,这句老话背后到底有没有道理,哪些人更要警惕,还有哪些真正影响长寿的细节才值得反复琢磨。

一、“人老两个坎”:到底是哪两年?

一般说到“人老两个坎”,家里老人总会脱口而出:七十三,八十四。其实这个说法,最早源自于咱们中国的传统民俗。“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民间一直流传,73岁、84岁容易出事。有人说,这和孔子活到73岁、孟子终老84岁有关,于是大家把这两个年纪称作命中的关口,觉得只要这两年安安稳稳过完,大概率能活到高寿。

可说回来,细究起来,这种说法只是寄托了老一辈对老人健康长寿的期盼。并没有科学实锤,把所有人的健康都和“岁数到了就危险”划等号,既不严谨,也容易让人心里暗示,真到了这个年纪反而紧张兮兮。

真实情况呢?国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过一项大规模的衰老趋势研究,分析了4263名18-95岁人群的血浆样本,发现身体老化虽然不会一夜之间塌方,但在60岁和78岁两个年龄段的确容易有明显的速度加快和波动。60岁时,激素和免疫水平已经开始下滑,生活角色、心态也面临较大转变;78岁,器官衰退、慢病累积更明显,各种突发事件风险更大。

所以,老年人最常卡壳的“两个坎”,一是民间常说的73岁、84岁,一是医学研究提示的60岁、78岁。两者都不是诅咒,只是真的到了这几个岁数,身体和心理多半会发生不小的变化,更需要重视生活的一些细节。

二、年龄到“坎”上,老年人最怕哪些问题?

咱们踏踏实实说,岁数大了,健康是头等大事。特别是身体到这两个关口,上了年纪的您和家人应该重点留意这些情况:

慢病突袭
有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老年人死亡的首因,光这一项每年占去全部死亡的47%以上。无论血压、血糖,还是长期脂代谢异常,到了这岁数,只要基础打不好,随时都能让人掉链子。比如脑梗、心衰、冠心病,背后大都离不开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推波助澜。

记忆力退化
再有,很多人家里老人一过了60岁,丢三落四、容易迷路、忘记喝药慢慢就变得普遍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现在每年新发病例数逐年攀升,国内大概有1700万人左右受到影响。失去自理能力可不是开玩笑。

行动不便、意外风险增加
人到70岁以后,骨质流失、肌肉萎缩,摔一跤动不动就是骨折。特别是到了78、84以上的老人,家里最好别有太多障碍物。强调一点:“养老院、独居老人,摔倒后猝死”、“夜里如厕猝死”这种新闻其实很常见。

大病触发
恶性肿瘤、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这些慢慢逐年累积的健康隐患,也容易在关键节点集中暴发。一些原来觉得小毛病不算事儿,像慢性胃病、咳嗽、尿频、便血这类症状,如果拖着不看,真的可能错失最佳时机。

三、哪些人“过坎”尤其难?这4类人要警惕

家庭里常有人说,谁家老人身体结实、谁容易百岁。其实,下面这几类老年人,的确“关口”比别人要高一点点:

有家族史的老人
不夸张说,有高血压、糖尿病、阿尔兹海默、脑卒中等家族史的老人,到了73、84周边,健康风险确实高于普通人。建议,这类老人要比别人更主动查体。

基础慢病控制不理想的
老年人很容易出现“三高”,有的控制得好,短命风险可以降一半以上。有些则血压、血糖长期波动,药也不好好吃,越往后风险越明显。

性格悲观、不愿意社交的
英国伦敦大学的心理研究就发现,“性格积极、喜欢动脑的人群,到了60岁后反而身体机能下降慢”。孤独、闷闷不乐反而促成免疫衰老、心血管疾病概率提升。

体重过重或过瘦的
体重极端的老人(BMI>28或<20),疾病攻击的机会都多。建议老年人BMI最好保持在24-27。太瘦根本没抵抗力,太胖又容易并发症一堆。

四、如何平稳“过坎”?医生建议的4个细节

想要顺顺利利挺过高风险年纪,别指望吃保健品,还是得靠自己的生活习惯给力:

控制体重
别太胖,也别太瘦。推荐老年人多吃五谷杂粮、鱼类、适量鸡蛋和低脂牛奶,避免过度油腻和高盐饮食。BMI控制在24-27,既能增强身体储备,又利于预防三高

锻炼大脑,保持社交
闲着没事,做点简单数独、下象棋、看报纸,跟邻居多唠唠嗑,出门遛弯肩并肩。动脑、动嘴、动腿,都利于延缓神经退化。有研究显示,每周步行4次、每次45分钟,可以明显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生率

适度运动,强壮身体
不主张钻牛角尖搞剧烈运动。天天快走、跳广场舞、慢慢骑车,都属于高质量的锻炼。对心肺、肌肉、骨骼、情绪都有促进作用。关键是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定期体检,早发现小问题
一定别等到有疼才看病。60岁后建议每年至少查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前列腺(男)、妇科筛查(女)都别落下。家里有家族病史的老人,再加做血糖、甲功、肿瘤标志物之类筛查。基本健康检查就是最长寿的“护身符”

其实,“人老两个坎,熬过就长寿”听起来有点民俗色彩,背后更多是寄托了一种健康的愿景。真正的长寿秘诀,是靠细节堆积起来的。别被年龄的数字吓住,做好情绪管理、慢病监控和生活习惯调整,反而可能平安健康地迈进更高龄。如果您或家里的老人正在迎来这些关键节点,建议及时去当地正规医院体检,有不舒服不要扛,越早干预越好。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3.《断崖式衰老的3个年龄,你走到哪个了?如何老得慢点?》健康台州2024年03月06日 4.《预防痴呆,留住爱的记忆——2024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科普宣传》罗定市中医院订阅号2024年09月23日 5.《世界卫生组织老年人健康管理建议》 6.《自然·医学》:血浆组学纵向分析揭示人类衰老断点 7.《生命时报》:胖子比同龄人老得快2024年08月19日 8.《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9.《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痴呆风险》中华神经科杂志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养生   长寿   老年人   两个   老人   健康   身体   风险   中国   家里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