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胡,灭共。”
密令只有四个字,行文简洁,却不容置疑。
1944年的秋天,桂越边境的龙州。第四战区靖西指挥所主任陈宝仓的手里正拿着这封密令,低头思索着什么。
书写密令的纸张很轻,字迹却力重千钧,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一边是至高无上的军令,另一边,是他数月来亲眼所见的真相:那位被囚于柳州监狱的“乱党”胡志明。他是越南最坚定的抗日领袖,一位胸怀天下的革命先行者。
一想到胡志明的所作所为,陈宝仓果断作出抉择。他望向副官,声音沉静而决绝:“传我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护送胡先生安全出境!”
此言一出,陈宝仓便知道,自己与那个旧阵营的决裂,再无转圜余地。
一定要救下胡志明,哪怕得罪蒋介石,也在所不惜!
陈宝仓的这个抉择,绝非一时意气。这位曾笃信“忠义爱国”的旧式的军人,思想早已在抗战的洪流中悄然转变。
前几年在武汉,他曾经亲眼见到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摒弃政见之争,精诚团结,一心抗日。这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倾轧、争权夺利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让他深感失望。
随后,他调任靖西,负责中越边境事务。为摸清情况,他不仅派遣秘书深入越南调查,还亲自接见当地华侨和越籍难民。

反馈的结论清晰而坚定:众多党派中,唯有胡志明领导的“越盟”组织严密、扎根民众,是真心抗日的队伍。
基于共同的救亡图存之念,陈宝仓不仅力排众议支持胡志明,更亲自协助他整合各方力量,成立了“越南民族解放同盟会”,并推举胡志明担任主席。
他甚至悄悄调拨了一批药品和电台,通过秘密渠道送往越北山区。
但,真正让陈宝仓完成思想蜕变的,还是柳州监狱那次短暂会面。
隔着冰冷的铁栏,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囚徒,而是一位目光清澈如水的智者。
那一次,胡志明对个人冤屈只字不提,开口闭口皆是抗日大局与国际形势。他通晓多国语言,对时局的洞察深刻而独到,连陈宝仓这样的高级军官都听得频频点头。
“此人博学多才,心怀天下,是真心抗日的同志,应当让他回去领导人民。”陈宝仓后来对女儿这样感叹。

那一刻他就明白了,他面对的不仅是一个需要营救的朋友,更是一种值得追随的信念,一种超越国界、只为人民的信仰。
“放胡”事件后,陈宝仓被蒋介石明升暗降,调离了实权岗位。
此举也让他彻底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与反动本质,心中最后一丝幻想随之破灭。
1948年,他在香港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主动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机构取得联系。
面对组织的询问,他话语朴实而坚定:“让我去最需要的地方,为真正的事业尽一份力。”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行动。
1949年,陈宝仓接受了一个无比危险的任务:潜入台湾,加入吴石将军的秘密工作小组。

临行前,面对泪流不止的妻子,他平静地安慰道:“当年放胡先生走,我就不怕死;现在能为统一出力,死了也值。”
谁料就在第二年,他便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
审讯中,国民党旧事重提,厉声质问他当年为何要违抗“杀胡”密令。他坦然地直视对方,字字清晰:“我放的是抗日英雄,不是乱党。”
后来,蒋介石在审批处决名单时,看到“陈宝仓”三字,仍怒不可遏:“此人几年前我就想杀他!”
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与吴石、聂曦、朱枫四人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当时他年仅50岁。
他拒不下跪,直面枪口,用生命最后的姿态,完成了对旧世界的最终反抗。

两年之后,毛主席亲笔签署烈士证书,陈宝仓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后来,他的骨灰,被隆重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与他曾守护的革命理想,永远长眠。
从忠勇的抗日将领到坚定的革命烈士,陈宝仓用生命完成了信仰的升华。
他救胡志明,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了道义,选择了人民,并为之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虽死,无悔。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