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提升儿童识别潜在风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2025年7月21日,利川市华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御景壹号邻里中心成功举办了童享成长小组“不轻易相信陌生人,自我保护”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吸引了熊梓涵、孙语泽、覃诗涵、周玉珊、彭瀚琦、彭诗茹共6名适龄儿童积极参与,通过情景化、互动性强的环节设计,为孩子们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意识防线。
活动前期,在督导杜华的专业指导下,社工杨番妮、王颖及志愿者团队进行了周密筹备。重点围绕儿童心理保护原则,精心设计了符合6-12岁儿童认知水平与心理承受阈值的活动内容。审核阶段,督导杜华运用专业伦理原则,确保情景剧本语言安全无威胁。社工杨番妮整合社会资源,联动社区民警提供本地化案例数据,开发了包含“代接放学”、“宠物求助”等5类高危场景的“陌生人应对策略卡片”及“安全边界情景剧”等教学工具。社工王颖则设计了儿童友好型评估工具(情景选择题、行为观察表)进行前测,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场地物资准备、人员分工协调(队长吕韵统筹)等也同步高效完成。
活动过程采用“认知-演练-强化”三阶训练链,效果显著:
1.情景演绎与风险识别: 活动开场,通过志愿者引导的情景剧表演,生动还原了陌生人以“代接放学”、“宠物求助”、“赠送礼物(糖衣炮弹)”等常见诱骗手段搭讪的场景。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潜在风险,在督导杜华细化的“风险辨识能力”框架(基础层)引导下,学习识别不同类型的高危情境。
2.分组讨论与策略学习:在社工及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分组进行深入讨论。社工杨番妮运用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角色示范(应用层)教授实用的“拒绝-求助”策略技巧,如明确拒绝透露个人信息、坚定说“我不认识你,我要找大人”、及时向可靠成年人求助等。孩子们踊跃发言,分享应对思路。
3.互动问答与知识巩固:最后环节,“安全小卫士”趣味问答游戏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争相抢答,在社工王颖设计的评估框架下,巩固了所学知识。内容涵盖辨识危险信号、规范运用拒绝话术、明确求助对象及步骤(拓展层:自主创设安全边界)等核心自我保护要点。
活动成效显著:
目标达成度高:评估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参与者能准确识别出3类及以上常见高危搭讪场景;在模拟演练和问答环节中,85%的参与者能规范运用“拒绝-求助”策略;所有参与者均展现出安全边界意识从被动认知到主动应用的积极转变。
参与者积极投入:孩子们全程表现活跃。情景表演环节主动参与角色扮演,真实呈现风险情境;讨论环节思维活跃,积极分享观点;问答环节热情高涨,正确率可观。即便是初始较为内向的孩子(如熊梓涵、周玉珊),在引导下也逐步融入,展现出学习兴趣。
个体成长显著:活动记录及成长变化表清晰呈现了每位儿童的进步:覃诗涵克服了易受“赞美”影响的弱点,掌握了核心防范逻辑;孙语泽从冲动冒失转变为能坚守安全边界并提醒同伴;彭瀚琦从轻信他人到掌握了身份验证话术和应变能力;彭诗茹从懵懂犹豫到清晰掌握拒绝话术和避险步骤;熊梓涵、周玉珊则实现了从退缩沉默到能用语言或行动进行基础拒绝的突破。
本次活动通过情景化教学、互动讨论、策略演练与知识强化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儿童对陌生人风险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技能,为他们的安全成长注入了重要力量。
后续展望:
利川市华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儿童安全教育工作。针对本次活动总结,计划在后续跟进中:一周内于班级设置“安全角”并布置相关主题漫画进行知识巩固;两周内启动“家庭防骗演练”任务,邀请家长参与模拟陌生人敲门等场景,强化家庭支持网络;未来活动将进一步增加实景模拟环节以提升应对实操性,并特别关注引导内向儿童深度参与。中心将持续整合专业力量与社会资源,为儿童营造更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