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WTT沙特大满贯上,王楚钦再次因发球遮挡被判罚,他脸上错愕与无奈的表情瞬间引爆舆论。球迷分为两派:“又针对他!”与“规则就是规则!”
这已非首次。他的发球,尤其是逆旋转发球,近年屡被“重点关照”。那么,这次到底冤不冤?
答案的关键,在于规则本身。 国际乒联明确规定:发球必须“完全无遮挡”,让接球方清晰看见球与球拍接触的瞬间。
争议焦点在于王楚钦的发球动作。他的准备动作紧凑迅速,但非持拍手(左手)在回收时,可能形成一个极短暂的“时间窗口”,恰好遮挡了触球点。裁判的判罚,正是基于对这个毫秒瞬间的判断。
因此,从规则和裁判临场执裁的角度看,判罚并非无据,“冤”或许谈不上。
然而,球迷的“冤屈感”同样有因可循:
1. 尺度一致性存疑: 球迷能轻易举出其他选手类似甚至更明显的动作却未被判罚的例子,这种“选择性执法”是争议的核心。
2. 被“重点关照”: 作为世界第一,他的每一项技术都在放大镜下被审视。一旦被贴上“有嫌疑”的标签,判罚自然会更频繁敏感。
历史的镜子:顶尖选手的“必修课”
从刘国梁到马龙,国乒历代领军人物几乎都经历过发球规则的严苛打磨。这像一个悖论:你的发球威胁越大,技术越超前,就越容易游走在规则的边缘,成为裁判的焦点。
结论:这不是“冤案”,而是成长的“阵痛”。
对于志在巴黎奥运的王楚钦而言,纠结于一次判罚的“冤”与“不冤”已无意义。这次风波更像是一次宝贵的警示:
· 技术上需“无懈可击”: 能否在保持威胁的同时,将动作打磨得让裁判挑不出任何毛病?
· 心态上要更强大: 学会在意外判罚中迅速调整,不受干扰,这是伟大冠军的必备素质。
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而是用无可争议的实力,让所有争议噤声。这次判罚,正是奥运前最及时的一块“磨刀石”。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