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去趟青楼要花多少钱,折合人民币多少?普通老百姓无福消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说起古代青楼,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风花雪月的画面。

影视剧里总是拍得挺美好,文人墨客喝喝酒、听听曲儿,好像花不了几个钱。

真实情况可不是这样。

去一趟青楼到底要花多少银子?如果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消费得起?这账算下来,恐怕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那些整天泡在青楼里的公子哥儿,到底得有多厚的家底儿?

青楼这玩意儿,最早是谁想出来的

很多人不知道,青楼这种营业场所其实是官方开办的。

春秋时期有个特别能干的政治家叫管仲,这人跟着齐桓公混,脑子转得特别快。

当时齐桓公想要称霸诸侯,可打仗、养兵都需要钱。

管仲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一个来钱的路子——开官方妓院。

这生意一开张,效果立竿见影,既能给国库增加收入,又能让那些达官贵人有地方消遣。

从此以后,青楼就在中国历史上扎下了根。

管仲这人做事讲究实际,他开办这种场所纯粹是为了搞钱,没想那么多道德问题。

齐桓公作为君主,对这个赚钱的买卖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那个年代,社会风气还没有后来那么多讲究,男人们觉得去这种地方消费很正常。

有钱有势的大臣们把青楼当成了社交场所,谈生意、交朋友都在那儿进行。

"青楼"两个字,原本跟风月场所没半毛钱关系

有意思的是,青楼最开始根本不是指妓院。

古代建筑讲究颜色,大户人家喜欢把外墙刷成青色,显得有品位、有格调。

那些住着千金小姐的高门大院,因为墙是青色的,就被叫做"青楼"。

这词儿原本挺高雅的,专门形容富贵人家女儿住的地方。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变味了。

可能是因为妓院为了提升档次,也学着把墙刷成青色,久而久之,人们一说青楼就想到了那种场所。

这个词儿从形容大家闺秀的住处,慢慢变成了风月场所的代名词。

语言就是这么奇妙,一个词的意思能彻底颠倒过来。

到了唐朝的时候,这个称呼已经完全固定下来了。

没人再把青楼跟正经人家的房子联系在一起,大家一听这俩字,脑子里就是那个画面。

唐朝那会儿,青楼姑娘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风气特别开放,青楼行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跟早期那种简单粗暴的经营模式不一样,唐朝的青楼开始讲究品质了。

老鸨们挑姑娘的标准高得吓人,光长得漂亮可不够,还得有真本事。

那时候的青楼姑娘从小就要接受各种培训。

琴棋书画得样样精通,唱曲跳舞更是基本功。

有些名气大的姑娘,诗词歌赋都能来两句,跟那些文人墨客聊天一点不怵。

老鸨花大价钱培养这些姑娘,就是为了能卖个好价钱。

姑娘们的相貌自然不用说,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美人。

身材、气质、谈吐都得经过精心打磨。

有些姑娘从七八岁就被卖进青楼,十几年的时间全花在学习各种才艺上。

等到出来接客的时候,已经是个全方位的艺术品了。

这种高标准直接导致了高消费。

毕竟培养一个合格的青楼姑娘成本太高,老鸨不可能亏本做买卖。

客人想见这样的姑娘,就得掏真金白银。

进门就得掏钱,这还只是个开始

古代去青楼可不是推门就能进的。

门口站着的小厮一看来了客人,先递上热毛巾让你擦擦脸,然后奉上一壶茶。

这茶可不是白喝的,茶水费最少得1两银子,遇到生意好的时候,2两、3两都是常有的事。

要知道,唐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块钱。

光是进门喝杯茶,就得花掉普通人家好几个月的开销。

这还只是个开胃菜,后面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交了茶水费,你才算是正式踏进了青楼的门槛。

接下来就是选座位。

青楼的大厅一般都挺大,中间位置视野最好,能看清楚台上姑娘的表演。

这个位置最抢手,价格自然也最贵,8两到10两银子是起步价。

如果你舍不得花这个钱,就只能坐在角落里,既看不清人,也听不清曲儿,那还来干什么?

点个姑娘陪酒,你的钱包得准备好

坐下之后,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青楼里的姑娘分三六九等,普通姑娘价格便宜些,但是来青楼的人哪个不想见见红牌姑娘?这些头牌姑娘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得出价竞争。

红牌姑娘一晚上只接一桌客人,谁出的价高就陪谁。

竞价的时候场面特别热闹,几个有钱的公子哥儿互相较劲,价格一路往上涨。

从最初的十几两银子,能涨到几十两甚至上百两。

这还只是请姑娘过来陪着喝酒聊天的价格,别的什么都不包括。

姑娘过来之后,你想听她唱个曲儿?给钱。

想看她弹琴?再给钱。

想让她跳支舞?还得给钱。

每一项服务都是单独收费的,而且价格不菲。

唱一首曲子至少得1两银子,弹琴、跳舞的价格更高。

一晚上下来,这些零零碎碎的小费加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些客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还会给姑娘打赏。

看到姑娘唱得好,随手就是几两银子扔出去。

这种场合谁也不想丢面子,看到别人打赏,自己也得跟着来。

这钱花得跟流水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算算账,一晚上到底得花多少银子

把前面那些项目加在一起算一算,进门茶水费3两,座位费10两,点一个红牌姑娘50两,听曲、看舞再加上打赏20两,这就已经83两银子了。

还没算酒钱、饭钱呢,这些也都不便宜。

一顿下来,花个百十两银子是很正常的事。

唐朝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1000到1500块人民币,按照这个标准换算,去一趟青楼至少得花8万到12万。

这还只是比较普通的消费,要是遇到特别火的姑娘,或者想在朋友面前炫耀一把,花个十几万、二十万也是常有的事。

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能攒几两银子就不错了。

农民种一年地,除去各种开销,能剩下三五两就算是好年景。

去一趟青楼的花费,够普通人家二三十年的积蓄。

这么一算就明白了,青楼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地方。

那些经常出入青楼的公子哥儿,家里都是什么底子?不是商贾巨富,就是官宦世家。

他们手里的钱多得花不完,去青楼消费就跟今天的人去咖啡厅喝杯咖啡似的,根本不当回事。

老鸨这生意,就是专门做有钱人的买卖

青楼的老鸨精明得很,她们心里清楚得很,做生意就得瞄准有钱人。

培养一个合格的姑娘要花大价钱,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也得花钱,日常经营的各种开销更是笔不小的数目。

这些成本最后都得从客人身上赚回来。

老鸨定价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普通人的承受能力,她们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和大官。

这些人不差钱,在乎的是面子和享受。

只要服务到位,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花再多钱都不是问题。

青楼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为了吸引更多有钱的客人,各家都在装修、姑娘的培养上下功夫。

档次越高,收费越贵,来的客人也越有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最后青楼变成了彻底的富人俱乐部,穷人连门都进不去。

从春秋时期管仲开创这个行业,到唐朝达到顶峰,青楼一直都是高消费场所。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这个规律从来没变过。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青楼的消费门槛始终卡在那里,把绝大多数老百姓挡在门外。

结语

古代青楼的消费水平,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天价。

一次普通的消费就要花掉十几万人民币,这种开销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就是小康之家也承受不起。

那些影视剧里穷书生逛青楼的情节,纯属是编剧瞎编的。

真实的历史里,青楼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专门为富人服务的高端场所。

管仲当初设立这个行业,目的就是从有钱人手里赚钱,这个定位两千多年从来没变过。

信息来源:

《史记·齐太公世家》关于管仲改革措施的记载

《唐会要》中关于唐代市场管理和娱乐业的相关条文

《全唐诗》中文人与青楼姑娘交往的诗词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关于宋代货币购买力的研究资料

顾炎武《日知录》中关于明清时期社会风俗的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历史   青楼   古代   姑娘   管仲   银子   老鸨   唐朝   场所   客人   公子哥儿   开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