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党岭高反失温!女孩昏迷19天醒后哭着要吃饭,这些保命知识

徒步党岭高反失温!女孩昏迷19天醒后哭着要吃饭,这些保命知识一定要看

四川甘孜党岭的徒步路线,最近因为一个女孩的遭遇让不少驴友揪心——她在徒步时突然高反加失温,一昏迷就是19天。好在最后奇迹苏醒,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哭着要吃饭,可医生说她吞咽功能还没恢复,得慢慢调理。这事儿一出来,很多喜欢徒步的人都慌了:高反失温咋这么可怕?为啥会让人昏迷十几天?平时徒步前该咋准备?真遇到同伴出事,现场咋急救?今天咱们就把这些“保命问题”掰扯透,以后去户外再也别拿生命赌运气。

一、先搞懂:高反+失温,为啥能让人昏迷19天?

很多人觉得“高反就是头疼,失温就是冷”,没把它们当回事,可这俩“魔鬼组合”一旦凑一起,对身体的伤害堪比“双重暴击”,尤其是大脑和器官,稍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高反:先“缺氧攻击”大脑,再让器官“罢工”

党岭这类高海拔地区(大多超过3500米),最大的问题是“氧气不够用”——海拔每升1000米,氧气浓度就降10%左右,到4000米时,氧气只有平原的60%。人突然到这地方,身体来不及适应,就会启动“应急模式”:

- 首先遭殃的是大脑:大脑对缺氧最敏感,缺氧气10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刚开始会头疼、头晕、恶心,要是没及时处理,缺氧加重就会让大脑神经“紊乱”,出现意识模糊、幻觉,再严重就会昏迷。

- 接着连累心肺:为了给身体补氧,心脏会拼命跳,肺部会加快呼吸,时间长了心肺会“累垮”,出现肺水肿(肺部积水,没法正常换气)、脑水肿(大脑肿胀,压迫神经),这俩都是高反的“致命并发症”,一旦发生,昏迷是轻的,没及时救就可能丧命。

失温:让身体“冻僵”,器官慢慢“停摆”

高海拔地区不光缺氧,还“温差大、风又大”——白天可能穿短袖,晚上能降到零下,要是遇到下雨、下雪,身体热量会被快速带走,很容易失温。失温不是“冷得打哆嗦”那么简单,而是身体产热赶不上散热,核心体温(腋下、直肠温度)降到35℃以下,就会启动“保命机制”:

- 先“牺牲”四肢:身体会把血液集中到大脑、心脏这些“核心器官”,让手脚先变冷、变僵硬,这时候人会打哆嗦、动作变慢。

- 再“攻击”核心器官:要是体温继续降到32℃以下,大脑和心脏会“扛不住”——心跳变慢、呼吸变浅,意识开始模糊,甚至出现“反常脱衣”(觉得热,把衣服脱掉,其实是大脑神经错乱的表现),最后直接昏迷。

为啥会昏迷19天?两种伤害“叠加暴击”

这女孩同时遭遇高反和失温,等于身体被“两面夹击”:高反让大脑缺氧受损,失温让身体器官“冻僵”,双重伤害下,大脑和重要器官会进入“保护模式”——暂时“休眠”来减少消耗,这就是长时间昏迷的原因。好在她被及时发现,没有出现器官坏死,所以能奇迹苏醒,但吞咽功能没恢复,就是因为大脑控制吞咽的神经还没修复好,需要时间慢慢调理。

二、徒步前必做!5步规避高反失温风险,别等出事才后悔

很多人徒步前就“拍脑袋决定”:背个包、穿双运动鞋就出发,根本不做准备,这其实是在“赌命”。尤其是去高海拔地区,提前做好这5步,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1. 提前“适应海拔”:别直接冲去高海拔,给身体“缓冲期”

这是防高反最关键的一步,千万别“急性子”。比如去党岭(海拔3500-5000米),最好先在低海拔地区(比如康定,海拔2500米左右)住1-2天,再往高海拔走,每天海拔提升别超过1000米。要是没时间去当地适应,在家也能做“模拟训练”:比如用登山机、跑步机做有氧运动,每天30分钟,提前1-2周开始,让身体适应“缺氧状态”。

另外,有这些情况的人别去高海拔徒步: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糖尿病的,或者感冒没好的——感冒会加重肺部负担,更容易引发高反肺水肿。

2. 装备“宁多勿少”:别信“轻装徒步”,保暖防风是核心

高海拔地区“天气比翻书还快”,装备没带对,很容易失温。重点带这几样:

- 保暖层:带件轻便的羽绒服(最好是防风防水的)、抓绒衣,别穿纯棉衣服——纯棉湿了很难干,会加速失温,换成速干衣、羊毛衣更靠谱。

- 防护装备:帽子(遮住耳朵)、围巾、手套(防水的)、厚袜子(多带两双),鞋子要穿高帮防水徒步鞋,防止脚湿、脚冷。

- 应急装备:带个小的羽绒睡袋(应急时保暖)、保温壶(装热水,冷的时候喝一口能快速补热)、暖宝宝(贴在腰、肚子、脚踝,别直接贴皮肤)。

3. 提前“备药+查身体”:别等难受了才找药,有基础病别硬撑

- 备高反药:提前3天开始吃红景天(帮助身体适应缺氧),路上带点高原安、葡萄糖口服液(头疼、恶心时喝,能缓解症状),要是有条件,带个便携式氧气瓶(别买那种小罐的,不够用,至少带1L以上的)。

- 查身体:出发前1周去医院做个体检,重点查心肺功能,要是医生说“不适合高海拔”,千万别硬去——身体不答应,再美的风景也没意义。

4. 规划“合理路线”:别走“野路”,跟着成熟路线走

很多人觉得“走野路更刺激”,其实高海拔地区的野路风险极高:可能遇到塌方、迷路,还可能因为没人走,救援难度大。去党岭这类地方,最好跟着当地向导走,或者选成熟的徒步路线(比如党岭到葫芦海的路线,有明显路标),每天的行程别安排太满,比如从海拔3500米到4000米,至少留5-6小时慢慢走,别跑、别跳,减少身体消耗。

另外,别“单独徒步”——至少3人以上同行,互相有个照应,万一有人出事,能及时帮忙。

5. 了解“天气预警”:别在恶劣天气出发,及时“止损”

出发前一定要查当地的天气预报,要是看到“下雨、下雪、大风”预警,直接取消行程——高海拔地区的雨天,温度会骤降,很容易失温,而且路滑容易摔跤。徒步过程中要是遇到突然变天,比如乌云压顶、刮大风,别犹豫,赶紧找附近的牧民房、山洞躲起来,别硬往前走。

三、同伴高反失温?现场科学急救4步走,别做“致命操作”

要是徒步时看到同伴出现高反或失温症状,别慌,乱救反而会害了他。记住这4步,能帮他争取救援时间。

第一步:先“判断症状”,分清是高反还是失温

- 高反典型症状:头疼(太阳穴跳着疼)、恶心呕吐、心慌、呼吸急促、意识模糊(比如说话颠三倒四、认不清人),严重的会咳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症状)。

- 失温典型症状:打哆嗦(一开始是轻微哆嗦,后来不哆嗦了,反而更危险,说明体温已经很低)、手脚僵硬、皮肤苍白冰凉、意识模糊,甚至反常脱衣。

要是两种症状都有(比如又头疼又打哆嗦),先处理失温——因为失温会让身体快速垮掉,先保住核心体温,再处理高反。

第二步:失温急救:别搓手脚!先“复温核心部位”

很多人看到同伴手脚冷,就使劲搓,这是“致命错误”——搓手脚会让血液从核心器官流到四肢,加速核心体温下降,可能直接导致心脏骤停。正确做法是:

1. 赶紧转移到避风处:比如躲进帐篷、牧民房,要是没地方,就用雨衣、帐篷布搭个临时挡风棚,别让风继续吹。

2. 给身体“裹严实”:把同伴放进睡袋,或者用羽绒服、毛毯裹住他的身体,只露出脸,重点保暖脖子、胸口、肚子这些核心部位,要是有暖宝宝,贴在这些部位(别贴皮肤,隔层衣服)。

3. 补“温热流食”:要是同伴意识清醒,喂他喝温热的水、葡萄糖水、姜茶(别喝热水,太烫会刺激食道,37-40℃刚好),别喂固体食物,消化会消耗热量。

4. 别让他动:让同伴躺着别动,减少身体热量消耗,要是他想走路“取暖”,一定要拦住——走路会加速散热,反而更危险。

第三步:高反急救:别继续爬!先“降海拔+吸氧”

要是同伴高反严重,比如意识模糊、咳粉红色泡沫痰,别等,赶紧做这两件事:

1. 立刻降海拔:这是最有效的办法,比如从4000米降到3500米以下,要是没法往下走,就找个平坦的地方休息,别再往上爬。

2. 及时吸氧:把便携式氧气瓶打开,让同伴吸氧气,流量别太大(每分钟1-2升),吸10-15分钟,休息5分钟,直到症状缓解。要是没有氧气瓶,就让同伴坐下来,头靠在膝盖上,慢慢呼吸,别大口喘气——大口呼吸会让身体更缺氧。

另外,别给高反的人吃安眠药、止痛药(除非医生指导)——这些药会掩盖症状,让人误以为好转,延误救援。

第四步:立刻“求救”,别等症状加重

不管是高反还是失温,只要症状严重(意识模糊、昏迷、呼吸困难),一边急救一边求救:用手机(要是有信号)打当地的救援电话(比如甘孜州应急管理局电话0836-2835119),或者联系向导,说清楚具体位置(比如“党岭村往葫芦海方向3公里处”)、同伴症状,让救援人员带专业设备来(比如担架、氧气瓶、除颤仪)。

要是没信号,就让同行的人去附近的牧民家借电话,别所有人都守着患者——求救比守着更重要。

四、苏醒后咋康复?重点盯紧“器官修复”和“功能训练”

像这个昏迷19天的女孩,苏醒后不是“万事大吉”,后续康复还得花很长时间,重点要盯紧这3个方面,不然可能留下后遗症。

1. 先修复“受损器官”:尤其是大脑和心肺

高反和失温会对大脑、心肺造成损伤,苏醒后需要做详细检查(比如脑部CT、肺部X光、心电图),看有没有留下后遗症。比如大脑缺氧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心肺可能有轻微损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吃药调理,比如用营养神经的药(帮助大脑修复)、吸氧(改善心肺功能),别急于出院——器官修复需要时间,至少要观察1-2周,确保没有并发症。

2. 再训练“基础功能”:从吞咽、走路开始

很多昏迷患者苏醒后,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比如没法正常吃饭)、肢体僵硬(比如手脚动不了),这时候需要做康复训练:

- 吞咽训练:先从流质食物(比如米汤、藕粉)开始,用吸管慢慢喝,要是不行,就用鼻饲管(通过鼻子送食物到胃里),等能吞咽流质了,再过渡到半流质(比如粥、烂面条),最后到固体食物,别着急让患者吃硬的东西,容易呛到气管。

- 肢体训练:一开始让家人帮忙活动手脚(比如按摩、屈伸关节),防止肌肉萎缩,等患者能自己动了,再练习坐、站、走路,每天练10-15分钟,别太累——身体还没恢复,过度训练会加重负担。

3. 最后调整“心理状态”:别忽视“创伤后应激”

经历过生死,很多人会留下心理阴影,比如不敢再去户外、晚上做噩梦、情绪低落,这时候需要家人和心理医生的帮助:多陪患者聊天,听她倾诉感受,别催她“快点好起来”,要是情绪问题严重,找心理医生做疏导,必要时用抗焦虑的药,让她慢慢走出心理创伤。

结语:徒步是为了看风景,不是拿命“冒险”

党岭的风景再美,也比不上生命重要。这个女孩能苏醒,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每年都有驴友因为高反失温在户外出事,很多都是因为“没准备、不重视”。

高反和失温不是“小毛病”,而是能致命的“户外杀手”,提前准备、科学急救、重视康复,每一步都不能少。记住:徒步的意义是感受自然,不是挑战极限,更不是拿自己的生命赌一把。

下次再去高海拔徒步,先问问自己:准备够了吗?身体答应吗?要是答案不确定,不如先缓缓,等准备充分了再出发——风景永远在那里,可生命只有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旅游   女孩   知识   身体   大脑   器官   同伴   症状   海拔   核心   手脚   氧气瓶   意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