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桂林:烽火中筑起“精神长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9月18日 第11版。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桂林:烽火中筑起“精神长城”(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本报记者 刘 泉 郑 娜 祝佳祺

北平沦陷,天津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武汉沦陷。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的硝烟在全国弥漫,国土一寸寸沦丧。狼烟四起,何以为家,何以为战?

向西,向南。为了保存民族血脉、文脉,大量文化团体、文化名人与学者不断迁徙,落脚在桂林。这座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城,在战争中被推向文化的前沿。

抗战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人汇聚于此,小城里书店、出版社林立,报纸、刊物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宛如雨后春笋涌现。一个个文化战士以笔为枪,以纸为阵地,以舞台作战场,发出人民的怒吼、抗争,存续民族精神之炬、文明之火。冠甲天下的山水之城,淬炼成享誉海内外的抗战文化城,在气壮山河的抗战长卷中镌刻下独一无二的坐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桂林,探访遗址,寻迹星火,从一座城解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一幅迁徙图

手指轻点屏幕,一幅“迁徙图”瞬间跃出,一个个“名字”从五湖四海“奔赴”同一个地方——桂林。

9月7日,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迎来开馆后的第一个周末,参观者一波接一波。在一面交互屏幕前,不少观众驻足停留,一览抗战期间全国各地文化人士云集桂林的概貌。

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1944年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人通过各种途径聚集到桂林。”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吴秋乐介绍,来桂人员中,包括田汉、郭沫若、茅盾、巴金、欧阳予倩、夏衍、艾青、胡愈之、范长江、马君武、梁漱溟、李四光、何香凝、徐悲鸿等数百位知名人士。

抗战时期部分文化名人在桂林居住分布图。本报记者郑娜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28岁的诗人艾青从武汉流亡到桂林,写下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彼时,侵略者的铁蹄猖狂践踏中国大地,桂林这片土地也被日寇飞机连续轰炸。夜晚,青年们吟诵着艾青的诗,有人还将它抄在衣服上,以此表达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炽热的爱。

1941年底,香港沦陷,作家茅盾辗转千里来到桂林。他先写下中篇报告文学《劫后拾遗》,真实记录了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在战争时期的惊险经历和生活百态,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以及港英当局的软弱无能。紧接着又创作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刻画了动荡年代人们的挣扎和命运,被公认是“抗战以来文艺上巨大之收获”。

抗战期间,作家巴金三次来到桂林。他的散文《桂林的受难》《桂林的微雨》和《写给读者》,小说《火》《还魂草》等,记录下日军轰炸桂林平民罪行的铁证,反映了全民族所面临的巨大灾难,控诉侵略者:“血不会白流,痛苦应有补偿,牺牲不会徒然。”

巴金在《做一个战士》一文中,定义何为“文化战士”——“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事实确实如此。“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在桂林所做的一件事,就是用文化的方式参与着这场关乎民族兴亡的战斗。许多重要的作品在这里创作而成,许多重要的剧作在这里首次上演和发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伟林说。

抗战期间,桂林出版业、戏剧业空前繁荣——出版全国80%的书刊,演出话剧、京剧等数百台剧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学、新闻、戏剧、体育、教育各界在桂林成立抗敌协会和组织,引领成千上万文化工作者和民众,形成了一条强大的文化统一战线,展开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文化抗战。

一条书店街

位于桂林市中心的解放西街,一座“文化书店街”旧址纪念碑在街角静静矗立。抗战时期,这条街道曾有过另一个名字:桂西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日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意图下,大批出版机构遭受战火重创,一路南迁至桂林。桂西路与太平路、中山路一起,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圣地”。

桂林“文化书店街”旧址纪念碑。资料图片

据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桂林的书店”一节中记载:桂林的书店以桂西路为最多,若从十字街向榕荫路走,在左边的有中国文化服务社、商务印书馆、提拔书店、建设书店、文化供应社、改良军用图书公司、联合书局等,在右边的有上海杂志社、东方图书公司、大华、北新、时代、武学、中华、世界、军民、正中、科学等。

当时的书店相当于今天的出版社。桂西路上的出版机构不仅多,而且优。全国重要的三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在桂西路上均有分支机构。如今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身——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也均在此扎根。桂林出版的书籍也“大有来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艾青的叙事长诗《他死在第二次》、田汉的戏剧《江汉渔歌》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都是在桂林初版。

据统计,当时桂林登记在册的各种出版社、书店有179家,大小印刷厂109家,出版图书种类达几百余种。对于桂林出版业之繁荣,出版家赵家璧曾在文章中描述过,抗战期间全国的书有80%是由桂林出产供给的,将桂林称为“出版城”可谓名副其实。

不仅如此,书店街周边还分布着《救亡日报》《大公报》和国际新闻社、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等11家新闻机构。《救亡日报》《大公报》开辟的“漓水”“南方”“救亡木刻”“音乐阵线”“半月新诗”等各类专栏,广泛宣传抗日、民主、团结、进步,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日寇对桂林的轮番轰炸,特别是1944年底的桂林保卫战中,桂林99%的建筑被摧毁。为了复现当时出版业盛况,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桂林抗战文化城”专题馆内,特辟有一条“书店街”,展示搜集到的老照片、文献、出版物。

“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桂林出版的图书传播到全国各地,它们像火炬般点燃了人们的思想火种,也为桂林留下了重要的出版文化基因。”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专职管理老师滕大力表示。

如今,从昔日的书店街往南走,可抵漓江出版社;往东走,可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一座小城,同时拥有两家享有盛名的出版社,怎能离得开脚下深扎的土壤?

20世纪80年代,漓江出版社成立之初,邀请茅盾题写社名,这位曾在桂林创作并出版多部专著的老人欣然应允。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创建团队中,有当年参与文化抗战的亲历者,于废墟上重新筑起的这座家园,现在既有“开启民智 传承文明”的坚守,也有“得山水灵气,出图书精品”的赓续,更有“为了人与书的相遇”的愿景。

漓江畔,一行行铅字早已熔铸进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血脉中。

一个戏剧展

提到桂林文化抗战,绕不开广西省立艺术馆。这座中西合璧的红楼在解放西路格外惹眼。红墙上,象征戏剧、美术、音乐的三座浮雕,默默诉说着无数艺术家在民族危亡之际,以艺术抗争的辉煌往事。

广西省立艺术馆成立于1940年,由戏剧家欧阳予倩任首任馆长。1944年,这里作为西南剧展主会场而声名鹊起。

1944年2月,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发起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西南多省的33个剧团、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历时90多天,演出场数170多场,剧目涵盖话剧、桂剧、歌剧、京剧以及民谣舞踊、傀儡戏、魔术、马戏等类别,观众数量达10万人以上,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壮举”。

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部分文学书籍。来源:广西日报

西南剧展演出剧目多达80余个,包括中国话剧《愁城记》《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旧家》,外国话剧《大雷雨》《钦差大臣》《百胜将军》,平剧《江汉渔歌》《太平天国》《家》,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傀儡戏《三只小花狗》,歌剧《军民进行曲》以及民族舞蹈《侗人游牧曲》等,大多为抗战时期戏剧名作。

当时,美国著名剧评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西南剧展:“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中国处于极度艰困条件下,而戏剧工作者以百折不挠之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功劳极大……”

西南剧展是桂林抗战文化城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的文化宝藏。2014年,由黄伟林发起,广西师范大学策划推出“新西南剧展”,以校内“望道话剧社”为主要班底,重排经典剧目《秋声赋》《旧家》《桃花扇》,创排原创作品《花桥荣记》。

1941年由田汉创作的抗战话剧《秋声赋》,在桂林掀起“满城争说秋声赋”的热潮。如今,这出戏已经成为望道话剧社的“压箱戏”。2024年,为纪念西南剧展举办80周年,望道话剧社带着这部戏回到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演出开始前,一行开幕词打出,全场鸦雀无声,观众席上的老桂林人无不动容。

开幕词是这样写道:“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

——艺术改革实践,重新出发。桂林抗战文化城留下的戏剧改革、大众化探索,为桂剧、彩调等传统戏曲的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如今,从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打棍出箱》,到新编剧目《新刘三姐》、青春版《人面桃花》,传统戏曲经过改良后,更贴近当代青年审美趣味。

文旅融合项目《桂林有缘》亮相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物保护利用,重新出发。抗战期间修建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曾被日寇炸毁,后又按照原样重建。如今,这里已经是桂林地标性建筑和网红打卡点。由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打造的文旅融合项目《桂林有缘》,以微场景+沉浸式形式,实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该案例获评广西2024年度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戏剧之城,重新出发。80多年前,桂林以星罗棋布的戏院、济济人才、台台好戏,成为首屈一指的戏剧城。如今,即将迎来第四届的桂林艺术节,将桂林山水和戏剧艺术有机融合,打破剧场局限,构建多元空间,吸引全世界戏剧人才,让更多游客“因戏剧、为艺术而奔赴一座城”。

一座文化城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1938年,欧阳予倩在桂林开展桂剧改革活动,一是使它的内容完全革新,二是对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他亲自编剧并导演了桂剧《梁红玉》,宣扬爱国情操,鞭笞汉奸卖国行径,借古讽今,连演28场,轰动全城,为低迷已久的桂剧戏坛带来了新气象。

1940年,青年画家关山月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抱着“表现祖国大好河山不容侵犯”“为了艺术的创新”两个目标,开启了自己的行万里路计划,写生的第一站就是桂林。他在桂林创作出了《漓江百里图》,成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杰作,也是后来漓江画派的先声。

“桂林抗战文化的兴起,离不开战争局势的发展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离不开桂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积淀,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人士南来汇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桂林的崛起,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力量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独特作用。”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表示。

今天,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放到抗战时,文化就是中国人勇气、智慧和意志的源泉。桂林文化抗战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来自文化抗敌的意识、文化创造的精神。”黄伟林说。

如今,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努力寻求文化领域的突破,建设博物馆、举办艺术节、召开演唱会,文化活力与日俱增。如何打造今日文化城?桂林正用自己的实践,为抗战文化城写下新的注脚。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西频道 记者刘泉 郑 娜 祝佳祺

想要玩转桂林却不知道如何做攻略?

现在,有它就够了!

『桂林微度假』小程序

点开即可,一键式获取桂林旅游全攻略

吃、住、行、游、购、娱

给行者一键可得的旅游资源,

触手可及的全方位桂林!

轻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完美旅行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

桂林灵川旅游

全州县

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灵渠

驿站

阳朔

旅游

永福县

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灌阳

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桂林资源县旅游

平乐

文旅

荔浦市

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旅游

恭城

逍遥

秀峰

桂林雁山

旅游

畅游

临桂

象山

文旅

遇见

七星

畅游

叠彩

桂林

非遗

李宗仁文物陈列馆

桂海碑林

博物馆

桂林

画院

广西桂林图书馆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桂林

有戏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桂林

博物馆

桂林群众艺术馆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

桂林

美术馆

桂林市导游管理服务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长城   烽火   人民日报海外版   精神   桂林   文化   戏剧   广西   桂剧   书店   桂林市   漓江   抗战时期   话剧   艺术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