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战升级!特朗普威胁停购中国食用油,美国90%废油供应要断档

2025年10月,中美贸易间的“大豆与食用油”博弈突然升温,特朗普的表态堪称“变脸速度天花板”:

10月13日,他还公开释放缓和信号,称“不用担心中美关系,会慢慢变好”,让外界以为贸易紧张局势要降温;

可到了10月14日,态度彻底转向强硬,在社交媒体上直接点名中国“不买美国大豆”的行为,称这是“经济敌对行为”,还放话要通过“停止进口中国食用油及其他产品”来报复。

01.

这不是他近期第一次提贸易威胁。早在10月上旬周末,他就曾发帖称,因为中国提高了稀土出口管制门槛,计划在11月1日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

短短10天内,从“缓和”到“威胁”再到“升级报复”,特朗普的反复表态,背后其实是美国大豆产业的急难愁盼。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价值126亿美元,虽说不是历年最高,但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重要买家,长期占据其大豆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今中国暂停采购,美国豆农最先慌了。

面对豆农的压力,特朗普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砸钱”——承诺推出100亿美元的豆农补贴,可这套办法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现实问题一箩筐:

1.美国联邦政府此前就因预算分歧陷入过停摆,类似的农业补贴多次出现发放延迟的情况。

俄亥俄州豆农特拉维斯・哈奇森直接戳破真相:“我们要的不是临时补贴,是能长期稳定的中国订单!现在设备零件因为关税涨了价,这点补贴连填成本窟窿都不够。”

2.美国大豆协会曾想把东南亚、北非当成“接盘侠”,可路透社测算后发现,这些地区一年的大豆需求量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根本消化不了美国多余的大豆。

反观中国,早就做好了供应链调整,从今年5月开始,国内主要粮食码头每个月平均有40艘南美粮船靠岸,其中90%装的都是大豆,采购渠道早从美国转向了南美。

3.美国大豆出口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做了个预测:要是中国在11月前还不恢复采购美国大豆,美国将损失1400万到1600万吨的销量,这相当于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的63%,整个大豆产业链都得跟着受影响。

02.

很多人看到“停购中国食用油”的消息,可能会以为是美国人要断了自己的“餐桌油”,可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里面藏着个大乌龙。

美国农业部很快澄清: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食用油”,不是用来吃的食用植物油(美国人吃的食用油主要从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欧盟进口),而是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废弃食用油,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地沟油”,行业里叫UCO。

光说数据更直观: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了127万吨这种废弃食用油,价值约11亿美元,而这占到了美国同类产品进口量的90%。

换句话说,美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原料命脉”,有九成捏在中国手里。

为什么美国这么依赖?这得从拜登政府2022年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说起。当时为了推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美国通过税收抵免鼓励企业生产,结果导致对废弃食用油的需求暴增。

可美国本土的废弃食用油回收量根本跟不上——可再生能源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生物柴油生产商的需求增速是国内供应量的8倍,全国72家生物燃料厂几乎全靠从中国进口原料才能运转。

要是真像特朗普说的那样“停购”,美国得付出多大代价?答案是“成本翻三倍”。

因为如果不用中国的废弃食用油,美国企业只能改用大豆油生产生物燃料,可大豆油的成本是废弃食用油的3倍以上。

前美国贸易官员布拉德・塞瑟直言:“这就像拿剪刀剪自己的氧气管,根本没办法实际执行。”

特朗普的“停购威胁”,更像是“马后炮”——因为早在几个月前,中美废弃食用油贸易就已经变天了,中国企业早就把市场转向了别处。

几个月前,美国已经对中国废弃食用油加征了125%的关税,直接导致2025年1-8月中国对美出口量暴跌到29万吨,同比减少了65%。

可中国企业没坐以待毙,转头就把产品卖到了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

比如荷兰,2025年迄今从中国进口的废弃食用油数量暴涨了131.5%;新加坡更直接,进口额达到了5.37亿美元,成了中国废弃食用油的重要买家。

有交易员跟路透社透露:“现在我们主要接欧洲的订单,美国市场早就不考虑了,关税太高根本没利润。”

今年9月,中国民航局启动了可持续航空燃料试点,把一部分废弃食用油转为国内生产原料,既拓展了用途,又降低了对出口的依赖。

03.

从全局看,中国废弃食用油的出口根本没受太大影响。

2024年中国废弃食用油总出口额达到26.4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虽然美国占比43%,但欧洲才是最大市场——中国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200万吨,90%用于出口,其中欧盟的进口占比就有60%。

他们的威胁总是“考虑要做什么”,而不是“立即执行什么”;特朗普的助手们这两天也频频放话,说“愿意和中国谈”,还强调“100%关税会不会实施,取决于中国的态度”。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0月15日回应得很实在:“贸易战没有赢家,协商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这句话点透了当前的局势——特朗普的“报复威胁”看似强硬,实则没什么实际杀伤力,反而暴露了美国自身的产业软肋。

其实这场“大豆与食用油”的博弈,只是中美绿色能源竞争的一个缩影。现在全球都在推进碳中和,生物燃料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了新的博弈焦点。

美国的“绿色软肋”很明显:它定下了2030年运输领域减排50%、2050年航空燃料70%来自可持续能源的目标,可这些目标全靠中国的废弃食用油支撑。

要是供应链真断了,美国的环保目标很可能沦为空谈。

而中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拥有全球最成熟的城市油脂回收产业链,每年能循环利用超过百万吨废弃食用油,既是出口大国,也是生物燃料生产国。

虽然欧盟之前对中国生物柴油加过反倾销税,但中国通过国内试点和开拓新兴市场,已经慢慢破解了这些阻力。

说到底,特朗普的威胁更像是“困兽之斗”——既没办法挽回大豆出口市场,又不敢真的切断废弃食用油进口。

正如前美国贸易官员塞瑟说的:“从一开始喊着对所有中国商品加税,到现在只敢针对食用油放话,他其实一直在一步步退缩。”

这场中美贸易大戏还在继续,但从大豆和废弃食用油的博弈来看,胜负的天平已经慢慢倾斜。

未来随着绿色能源竞争的加剧,这样的较量可能会更多,但最终的赢家,一定是那些有完整产业链、能从容应对市场变化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财经   废油   食用油   美国   大豆   中国   燃料   生物   中美   关税   贸易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