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美国NASA的中国籍研究人员被“一脚踢出门外”,所有数据权限瞬间清零,这道突如其来的“一刀切”禁令,让无数精英科学家措手不及。
更讽刺的是,同一时间,NASA还眼巴巴地盯着中国嫦娥任务带回的月球样本,希望“分一杯羹”。这种近乎人格分裂的荒唐行径,究竟是为了所谓的“安全”,还是掩盖其在太空竞赛中日益加剧的焦虑?
有些门,关上的速度堪比电光石火,就在当地时间9月5日前后,许多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的中国籍研究人员,包括拿着合同的雇员、在读的研究生,突然发现自己被“一脚踢出了门外”。
他们再也无法登入内部数据系统,所有线上线下的工作会议也都被叫停,彭博社在几天后披露了这一消息,形容这是一道“一刀切”式的禁令,来得又急又猛,部分人甚至是正在线上工作时,屏幕一黑,就瞬间被剥夺了访问权限。
可奇怪的是,就在不久前,这家机构还对中国嫦娥任务带回的月球样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分一杯羹,一边是毫不留情地把人扫地出门,一边又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家的成果,这种近乎人格分裂的操作,让人不禁想问,NASA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面对外界的哗然,NASA发言人史蒂文斯给出的官方解释显得有些苍白,他说这不过是“为确保工作安全”的一次“内部行动”,但这个理由,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简直就像个笑话。
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员张克勤就直接戳破了这层窗户纸,他认为拿“安全”说事儿,根本站不住脚。
你想想看,很多基础的航天研究,比如月球土壤的成分分析、宇宙辐射环境的数据,这些本来就是要在国际科学界公开分享的,属于全人类的知识财富,哪有什么机密可言?
更何况,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早就有一套成熟的办法来隔离敏感信息。美国跟欧洲、加拿大合作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他们把人家的科学家全都挡在门外。
这套“安全标准”显然是看人下菜碟,来自日本的学者能拿到合作的“通行证”,而中国籍的研究人员,哪怕是合同工,也得一律靠边站,这种明目张胆的双重标准,让所谓的“安全风险”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国籍的政治滤镜。
就连美国学术界内部也传来了质疑的声音,斯坦福大学的斯科特·哈珀教授就公开表达了他的困惑。他指导的一名中国博士生,研究的课题是月球尘埃,这些数据本来就是要拿到国际会议上公布的,结果也被禁令一棍子打倒,这不仅毫无道理,更是直接拖慢了美国人自己的研究进度。
如果说“安全”只是个幌子,那这番大动干戈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场的“登月竞赛”里。
一边是中国航天稳扎稳打,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挖土归来,嫦娥七号、八号也正按部就班地为建立月球南极科研站做准备,载人登月的目标清晰地指向了2030年前。
另一边,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这个自2017年就启动的宏大计划,因为各种技术问题一再推迟。原本定在2024年的载人绕月飞行,现在已经延到了2027年,最终什么时候能把人送上月球,还是个未知数。
这种“你快我慢”的局面,显然让华盛顿的一些人坐不住了,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被问到中国有没有可能先登月时,他脱口而出:“那我真是活见鬼了!”。这句粗俗的表态,与其说是一种自信,不如说是一种近乎失控的焦虑。
紧接着,他又强硬地宣称,这就是“第二次太空竞赛”,并断言中国“不可能”抢在美国前面。
在这种“怕输”心态的驱使下,出台这种封锁政策就不难理解了,这就像长跑比赛里,一个暂时落后的选手,不想着怎么提高自己的速度,反而琢磨着怎么给跑在前面的人使绊子。
然而,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谁能一手遮天的时代了,NASA想把中国孤立出去,但现实是,中国的朋友圈并没有因此缩小,欧洲空间局(ESA)、俄罗斯等重要的国际航天力量,依然在和中国开展着富有成效的合作,地球不是平的,宇宙探索的道路也不止一条。
靠封锁和排挤维系的优势,终究是脆弱的、暂时的,而唯有开放与合作,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这艘大船驶向更遥远星海的真正引擎。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