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烧沟:董卓放火,隋唐烧砖,上世纪造出豫西第一亿元村!

洛阳著名村镇,有很多,但能达到家喻户晓的,屈指可数。

烧沟,就是其中之一。

烧沟村隶属洛阳市老城区洛浦街道办事处,东至建华玻璃厂,西至丽都(苗南)社区、南临春都路,北至翠云(史家沟)社区。

关于烧沟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跟三国时期的董卓有关。

东汉末年,董卓董胖子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断专权。

董胖子很残暴,纵兵士在洛阳城内疯狂烧杀抢掠。

豪强和地方官吏不服,纷纷举兵讨伐董胖子。

董胖子见势头不对,就想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迁都就迁都呗,临走前,董胖子非要放一把大火。

这把火烧了洛阳城,烧了宫殿宗庙,烧了府库民宅。

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变成了一片废墟焦土。

相传,董卓将带不走的贵重物品,集中此沟,放火烧掉,大火连烧3日,沟内皆为灰烬。

后人为记住董卓暴行,就把此沟称为烧沟,就近的村庄称为烧沟村。

第二种说法,跟工匠有关。

隋唐时期,建造宫殿楼阁、宫观庙宇、园林景观,都需要大量的建筑用的砖瓦和石灰。

烧沟地处邙山南麓,黄土层深厚,是烧制砖瓦的好地方。

当时,宫内安排能工巧匠,利用这里的地形建窑烧制砖瓦和石灰。

沟中一座座窑炉一字排开,工匠们在此聚居,烧沟这个名字,也就慢慢传开了。

考古发现,隋唐时期的烧沟窑场规模很大。

窑炉都是马蹄形的馒头窑,就地掘坑而建。

有单窑、对窑,还有串窑,最大的串窑由10座窑组成,长达31米。

窑工们把土和成泥,制成砖坯瓦坯,送进窑里烧制,窑火熊熊,昼夜不息。

烧沟里烧制的砖瓦可不一般。

从窑址出土的遗物看,有长方形的绳纹砖、方形的莲花纹砖,还有筒瓦、板瓦、瓦当。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些砖瓦上还刻着字。"官匠元□""内作""匠张保贵"……

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十九年,朝廷下令:"京洛两都,是惟帝宅,街衢坊市,固须修筑,城内不得穿掘为窑,烧造砖瓦"。

从那以后,洛阳城内禁止烧窑,烧沟的窑场就承担起了为洛阳城提供建材的重任。

窑火在烧沟燃烧了数百年,从隋代一直延续到中唐。

一代又一代的窑工,在这里挥汗如雨,他们烧制的砖瓦,建成了洛阳城的宫殿楼阁,也见证了盛唐的繁华。

如今,烧沟已经不再是那个烧窑的地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办起了工厂。

纺织厂、针织厂、漂染厂……烧沟成了豫西第一个亿元村。曾经的窑工后代,成了工人、企业家。

2024年,离烧沟不远的苗南烧窑遗址,被列为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旅游   洛阳   隋唐   砖瓦   胖子   城内   宫殿   楼阁   工匠   说法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