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粽叶飘香,总让银发父母想起儿女幼时绕膝的光景。
当年抱着稚子教他剥粽子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家中只剩老两口守着电视过节。
这大概就是生命的轮回,我们含辛茹苦带孩子看世界,他们却注定要走向我们视线之外的远方。
人老了,到了端午节才明白,你养的孩子终究不是你自己的。
明代张居正家中有段真实往事。
这位少年得志的宰相12岁中秀才,23岁入朝为官,自此再未返乡。
后来他爹病得快不行了,按照那时候的规矩,当官的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可皇上说朝廷离不开他,硬是让他留在京城办公,也就是当时所说的“夺情”。
就这么着,他爹闭眼的时候,这个最有出息的儿子也没能赶回来见最后一面。
但不管怎么样,张居正的父亲至死不与儿子相见这份遗憾换来了张氏满门荣耀,乡邻至今还传颂着他家门前的功名石坊。
这便是中国式亲情的典型困局:父母的骄傲总与子女的远离成正比。
年轻时盼着孩子出人头地,等真当上别人口中的「成功人士」,却又成了想见不能见的奢望。
如今多少父母重复着相似的戏码,将孩子送进重点中学时满心欢喜,待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时却偷偷抹泪。
孩子远行本就是父母培育的成果。
那些守着老家打工的子女,反倒成了亲戚闲话里的「没出息」。
人老了就要明白这个理儿:孩子翅膀硬了往外飞,正说明咱们教得好。
就跟放风筝似的,手艺好的风筝才飞得又高又远,虽说看着越来越小,但这不正是咱们想要的吗?
闽南人家的端午节有个特别习俗:新婚夫妇这天必须带着整桌糕饼回娘家。
粽叶要选用岳母指定的竹林新叶,糯米得用泰山米,装糕饼的漆盒必须按古法捆上红绸。
但对婆家那边,只要提前十天半月送匣点心便算尽孝。
是不是觉得区别对待了,但老辈人早早就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孩子成了家,心就得往小家里放。
这里头门道其实简单:闺女嫁人了得顾着婆家,儿子娶了媳妇要想着丈人家。
说女婿是半个儿、媳妇是半个闺女,其实就是让两家父母都别太较真。
现在有些老人家总觉着孩子娶了媳妇忘了娘,您得反过来想想:这不正是您当年催着孩子成家时盼着的吗?
当长辈的得记着三条:小两口关起门过日子的事少打听,过节送礼不要计较哪家分得多,孩子们遇到难处要帮忙但别插手。
把这几条守住了,家里才能太太平平的。
英国诗人纪伯伦的诗里写尽了父母最难参透的智慧:
你可以给孩子饭食营养体魄,却没有权力框定他们的人生走向。
就像给风筝系线的手最终总要放开轴轮,牵绊越久反而越难平稳升空。
见过好些这样的:三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他妈还要管他每天穿啥衣裳;
在外地工作的闺女,天天接爹妈电话查岗似的问行踪;
连孙子报什么兴趣班,爷爷奶奶也要说了算。
这些看着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把孩子当风筝攥着线不撒手。
真疼孩子得这么做:平时少问工资多少、对象咋样这些私事;遇上要紧事可以给建议,但不能替孩子做主;想孩子了就打电话聊聊家常,别跟审犯人似的问东问西。
心里头再惦记,也得留着这份挂念自己慢慢消化。
又是一年端午,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回来团聚,不必悲伤,反而应该释怀。
咱们得明白个大道理: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图的啥?不就是想让他们能自个儿立住脚吗?
所以当孩子真能自个儿过日子了,当爹妈的该高兴才对,不能总觉得丢了啥似的。
现在年轻人出门闯荡,过年过节回不来是常事。
咱们老辈人得换个法子想:视频里看看孙子长高了没有,快递几个家里包的粽子过去,这不都是新式的孝顺吗?
离得远也有好处,真住一块儿说不定天天拌嘴呢!
父母与子女的情分,本质是场送君千里的修行。幼时搀扶的手总要松开,襁褓里的奶香终将淡去,唯有共同经历的岁月化成永恒剪影。
当某天儿女也成为别人的父母,自然会明白这份既酸且甜的牵挂。
到那时,当年父母望着他们远行时的目光,终会在时光里酿成醇厚的回甘。
与其纠结粽子能否按时送到孩子手上,不如把窗台的艾草再多晒两日。
待他们归来时,这捆带着阳光温度的草药,或许比千言万语更能传递家的暖意。
毕竟血脉相连的人,心念总会在某个不经意处重逢。
更新时间:2025-05-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