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产涡扇-10项目卡壳卡得厉害,推力上不去,稳定性也跟不上趟儿。歼-10战机设计都快成型了,心脏却没着落,空军那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国际上,西方国家军售大门紧闭,价格高不说,还带一堆限制条款。转头看俄罗斯,苏联刚解体,经济一塌糊涂,军工企业正四处找买家换外汇。这机会眼瞅着得抓住,可谈判过程真不是一帆风顺。
最早的接触得追溯到1990年左右,中国代表团北上莫斯科,目标直指AL-31F这款涡扇发动机。它是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搞出来的,双轴结构,四级风扇加九级高压压气机,总压比23.8,最大推力13吨,推重比7.8。
1976年立项,1985年定型,专为苏-27量身打造,性能在那年代算顶尖。俄方态度保守,死活不肯单独卖发动机,得整机打包。价格还一路往上窜,从苏-27整机入手成了唯一出路。
讨价还价拉锯了好几轮,1992年终于敲定首批24架苏-27SK和UBK双座型运到大连港,总价25亿美元。这批货一落地,就直接填上了空军第三代战机的空档。
引进不光是买来用,还得适应自家需求。歼-10鸭翼布局特殊,俄方基于AL-31F改出AL-31FN变型,喷管调整,齿轮箱挪位,推力稳在12.5吨。1996年首批FN型到位,1998年歼-10首飞就靠它冲上天。
整个过程,俄方技术支持有限,中国工程师只能边用边拆解,摸索叶片涂层和压气机间隙。引进规模不小,90年代到2000年代,累计拿下上千台AL-31系列,覆盖苏-27、歼-11许可生产线。价格虽贵,但性价比高,远超西方选项。想想看,没这步棋,空军现代化得推迟多少年。
当然,引进也暴露问题。俄方不转让核心技术,维修全靠进口件,成本年年涨。寿命只有900小时,歼-10机体设计6000小时,得中途换六七回。油耗偏高,后勤压力山大。还有断轴事故,累计19起,逼着中国团队加强监测。
这些毛病反倒成了催化剂,推动逆向工程加速。总的说,这条路走得磕磕绊绊,却实打实解了燃眉之急,让空军从二代机勉强凑合,跃升到三代水平。引进AL-31F,不光是买发动机,更是买时间,买经验,为后续自主铺路。
AL-31F一上阵,就成了空军的主力推手。从苏-27起步,1992年入役后,迅速编入一线部队,东海南海巡逻拦截,外机一靠近,推力一轰,机动性甩开几条街。
歼-11跟上,1998年首架下线,沈阳厂许可组装,AL-31F双发配置,爬升率高,作战半径广。空军战斗力直线上升,周边态势稳了,威慑力也出来了。想想90年代末,那会儿周边军力对比悬殊,这批发动机帮了大忙。
歼-10的匹配最典型。AL-31FN专为单发优化,尺寸小,重量轻,安装后飞机敏捷度大增。2003年歼-10A批量服役,靶场演练超音速穿越,导弹锁定精准。
空军飞行训练强度上去了,年轻飞行员上手快,任务执行顺溜。舰载歼-15也靠它,2012年辽宁舰首飞,AL-31F克服海风阻力,弹射起飞稳稳的。早期歼-20试飞,2011年上天,隐身布局下推力输出均匀,避免了国产心起步阶段的尴尬。
三十年跨度,AL-31F装备覆盖多型机,累计飞行小时超百万。苏-27/歼-11机群南海值班,引擎稳定,续航可靠。歼-10C升级版,FN系列3型寿命拉到1150小时,故障率降下来。
空军从被动防御转主动出击,边境空域管得牢,国际演习亮剑硬气。引进初期,依赖性强,后勤链拉长,但应用中积累数据,优化维护流程。油路泄漏、喘振裕度这些小毛病,通过中俄合作迭代解决,系列3型推力微升,噪音低了。
装备影响深远。空军规模扩张,第三代机占比从零到八成,战斗力指数翻番。周边热点地区,机群响应快,推重比高,机动动作花样多。AL-31F不光撑起半边天,还缓冲了国产化空白期,让资源倾斜到研发上。
价格虽随通胀涨,但批量采购压下来,性价比稳。总归,这发动机接地气,适应中国飞行强度高、环境多变的实际,缓解了整整三十年的动力焦虑。空军官兵用着放心,战略部署从容。
引进AL-31F的经验,直接喂饱了国产WS-10项目。1986年太行立项,早年核心机借鉴CFM56和AL-31F,压气机效率、涡轮涂层全盘吸收。2002年原型上歼-8II试飞,推力11吨,起步磕绊,振动大。
2004年装歼-11测试,初期可靠性低,停飞整顿。2009年WS-10A定型,推力12.5吨,寿命1500小时,超AL-31F一倍。歼-11B首批换装,2010年批量上机,双发备份稳妥。
迭代不停。WS-10B推力13吨,优化噪音,歼-10C用上,机动半径更紧。2018年珠海航展,双机编队亮眼。WS-10C高配版,14吨推力,歼-20过渡用,2021年全国产飞行。寿命拉到2000小时,断轴率近零,油耗降20%。沈阳厂流水线转起来,单晶叶片铸造、FADEC控制全自主。引进初期拆解数据,成了蓝本,逆向到创新,只用十年跨两代。
自主化进程加速。2022年歼-15全换WS-10,辽宁舰甲板起降顺。歼-20主力WS-15,推力18吨,矢量推力可选。国产占比超八成,维修周期长,后勤简便。AL-31F退役库存拆件回收,经验全盘消化。经济上,进口成本省下,研发投入翻番。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核心技术捏手里,战略安全有底气。
三十年光阴,AL-31F从救急到谢幕,空军动力体系自立。引进是权宜,自主是长远,这步棋下得值。未来,WS系列迭代,推重比追美,寿命超日。接地气说,中国航发这块儿,终于不挨饿了,翅膀硬了,能飞远点。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