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嘉年华#
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赞、评论、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早晨:一遍遍催孩子起床,他反而往被窝里钻得更深;
火急火燎地催他吃饭,他偏偏把粥搅来搅去就是不吃;
眼看着要迟到了,他系鞋带的速度慢得像电影慢镜头…
越催越慢,就像一场奇怪的亲子拉锯战——你在那头拼命拉扯,孩子在这头暗中较劲。

我曾亲眼目睹朋友和她7岁儿子的“战争”。
从“快起床”到“快刷牙”再到“快穿鞋”,半小时内她催了21次。
孩子呢?
起床用了十分钟,刷牙时盯着镜子里的泡沫发呆,穿鞋时反复拆解鞋带。
最后她夺过鞋子强行给孩子穿上,孩子哇哇大哭,她满腹委屈:“我这么着急,他怎么就这么磨蹭?”

其实,孩子不是要故意要慢,而是在用这种方式,去争夺属于自己的“控制权”。
你知道吗?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动机转移”,当孩子感觉被过度控制时,他们会把“做这件事”的动机,从“我自己需要”,变成“为了服从你”。
于是,拖延便成了他们无声的抗议,这是弱小的他们,向强大的成人世界宣告自主权的一种方式。

你催得越急,他越感觉这件事是“为你而做”。
那好,既然是你的任务,我凭什么要积极?
有个妈妈分享过她的转变。
她停止说“快点”,改成:“离出门还有15分钟,你看是先穿外套还是先装水壶?”
孩子愣了,选择了先装水壶。
虽然动作还是慢,但没有之前的对抗感。

几天后,孩子居然能在出门前主动问她:“妈妈,我今天快了吗?”
看,当孩子感觉自己是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时,他的内在时钟才会真正开始转动。
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催促本身会激活孩子的压力反应系统。
大脑在压力下会分泌皮质醇,这种物质会让孩子要么对抗(发脾气)、要么逃避(磨蹭拖延)。

你越催,孩子的大脑越容易从“思考模式”,切换到“生存模式”,他满脑子都是“妈妈又生气了”,而不是“我怎么才能快一点”。
就像你拼命工作时,你的部门领导每十分钟过来问你进度,在这种监视下,你还能专注工作吗?
孩子也一样。
那怎么办?把催促换成明确的提示,把焦虑换成具体的帮助。

比如说:
把“快点穿鞋”,换成“你的鞋子在门口等着你呢”;
把“别磨蹭了”,换成“我们需要在长针走到6之前出发”。
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不是弥漫的焦虑。
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区分“孩子不能快”和“孩子不想快”。

如果是能力问题,比如他不会整理书包,不熟悉系鞋带技巧,那需要的是训练和陪伴,而不是催促。
就像你不能催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跑起来一样。
如果是意愿问题,他不理解为什么要在7:30前出门,那需要的是解释和共情:
“妈妈知道你还想玩,但迟到会影响全班同学的,我们试试明天早点起来玩,好吗?”

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自主需求。
试着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具体表扬:“今天你自己系好鞋带了,而且速度比昨天快。”
这比一百句“快点”都有效。
说到底,我们和孩子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同盟。
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时间,是那些需要一起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彼此。

放下催促的执念,你或许会发现——
换个角度想:
只有当我们不再盯着孩子的时间,像个监工一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伙伴。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