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抓捕中企芯片高管,中国7天火速反制!美银行高管不准离境,灰色账户牵出富国黑历史?

据光明网报道,2025年7月,国际舞台上接连上演了两出耐人寻味的大戏。先是中企芯片高管在意大利意外被捕,紧接着一周后,美国银行高管在上海被限制出境。这两件事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不仅让国际社会聚焦中美之间的博弈,还牵扯出了富国银行那不光彩的过往。


美国富国银行(资料图)

一、针锋相对:两场跨国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中企芯片高管的意外遭遇

7月3日,上海积塔半导体技术主管徐泽伟的行程被按下了暂停键。当他在意大利米兰机场落地时,意大利警方依据美国司法部的引渡请求将其逮捕。美国给出的理由是,徐泽伟参与了2020年针对美疫苗机构的网络攻击,可拿得出手的核心证据仅仅是单一电子邮箱的登录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邮箱使用的那段时间,徐泽伟的手机已经被盗了。

要知道,徐泽伟所在的上海积塔半导体可不一般,他本人更是掌握着28纳米车规芯片的关键技术。这家企业对美国德州仪器在市场上的地位已经构成了威胁。所以,这次徐泽伟被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更像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科技发展而进行的“定点打击”。

(二)美国银行高管的中国境遇

时间来到7月10日,距离徐泽伟被捕刚过去7天,美国富国银行中国区高管茅晨月在上海浦东机场被限制出境,中国警方以涉及“跨境金融刑事案件”为由展开调查。茅晨月主导设计的“本外币共管账户”模式,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资效率,但其中存在的灰色操作却可能成为美资金融机构渗透中国供应链金融的通道。

这一前一后发生的两件事,形成了鲜明的“镜像反制”,也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博弈从科技领域延伸到了金融领域。

二、美国的“小算盘”:科技领域的遏制手段

(一)站不住脚的指控

美国对徐泽伟的指控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一方面,网络攻击的罪名和徐泽伟芯片技术主管的身份压根就不沾边,可美国却硬是给扣上了“政府支持黑客组织”的帽子;另一方面,所谓的关键证据只是一个没核实归属的邮箱记录,还无视了他手机被盗这个合理的解释。

说到底,美国就是忌惮中国科技的崛起。积塔半导体正在推进的12英寸晶圆厂项目,一旦实现28纳米芯片量产,对美国在车用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会造成极大冲击。这和之前的“中兴禁令”“华为制裁”如出一辙,都是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科技领域的霸权而采取的手段。

(二)“长臂管辖”的惯用伎俩

其实,美国这种利用“跨司法管辖区管辖”原则的做法早就不是第一次了。从2018年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到2013年阿尔斯通高管在法国被羁押,美国总是把自己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

他们的套路很明显,就是通过“司法绑架”来打击竞争对手,让对方企业要么放弃核心技术,要么退出市场。这次选择在意大利逮捕徐泽伟,也是打得一手“好牌”,既利用了北约盟友的关系,又避免了和中国直接发生司法对抗。


茅晨月(左一)(资料图)

三、中国的回应:金融领域的精准反击

(一)合理合法的调查

中国对茅晨月展开调查,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法可依的。茅晨月主导的那些灰色操作,已经涉及到了“非法套汇”和“违反登记管理”等问题,违反了中国的《外汇管理条例》。

而且,这次调查冻结了富国银行在华200余亿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这无疑是给美资金融机构在华的高风险业务敲响了警钟,也让他们知道,在中国就得遵守中国的规矩。

(二)反制的多重效果

事件曝光后,富国银行的股价在两天内就暴跌了12%,这充分说明市场对美资金融机构的合规风险充满了担忧。中国的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个别人员,更对整个行业起到了震慑作用。

同时,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绝不会手软,面对美国的挑衅,会采取精准有效的措施进行回应。

四、富国银行的“黑料”:灰色账户背后的问题

(一)屡教不改的违规操作

富国银行的合规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2016年,就曝出了“僵尸账户”丑闻,员工为了完成销售指标,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开设了超过350万个虚假账户,导致20万客户的信用受到影响,最后不得不支付30亿美元和解金。到了2020年疫情期间,该行员工又利用漏洞骗取了1.2亿美元的救济金。这些事情都暴露了富国银行内控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这次茅晨月涉及的“本外币共管账户”,其实就是之前那些违规模式在跨境业务中的翻版,都是通过一些手段来规避监管。

(二)监管套利的典型案例

茅晨月设计的账户模式,利用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管制”之间的政策差异,通过虚构贸易背景让资金跨境流动,单个账户涉及的资金规模最高达到了5000万美元。

这种操作虽然在美国法律那边可能没什么大问题,但却触碰了中国外汇管理“真实性审核”的底线,成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利用制度差异进行套利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也给中国提了个醒,需要进一步完善《反洗钱法》。

五、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国际秩序的震荡

(一)商业领域的信任危机

这一系列事件让跨国企业的高管们都人心惶惶。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他们面临着来自不同司法体系的风险。根据2025年《全球商业合规报告》显示,63%的中企高管表示会重新考虑海外差旅计划,45%的美资金融机构打算收缩在华的高风险业务。这种“去信任化”的趋势,无疑会对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二)中美博弈的新变化

这次事件是中美之间从单一领域对抗转向体系化博弈的一个信号。美国想牢牢抓住“技术霸权”和“金融霸权”,而中国则通过“法律反制”和“市场反制”来寻找突破口。未来,围绕“长臂管辖合法性”“跨境金融监管主权”这些问题,国际上的规则博弈会越来越激烈。全球治理可能会朝着“多极司法管辖”和“区域金融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特朗普(资料图)

六、未来的路:在冲突中寻找平衡

(一)企业的应对之策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得赶紧建立“技术合规+海外安保”双重体系,避免核心人员在国外遭遇不必要的风险。而美资金融机构也得重新审视在华业务,别再想着钻空子搞那些灰色操作了。最好的办法是,两国的监管层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建立“司法协助备忘录”,别让个别事件升级成更大的冲突。

(二)国际秩序的新可能

这次事件也让大家看到了传统国际司法秩序存在的问题,这也催生了对区域化争端解决机制的需求。像RCEP框架下的“商事调解联盟”、金砖国家的“多边合规认证体系”等正在加速形成,这或许能给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提供一些新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美这次的交锋,既是一次危机,也可能是重塑国际规则的一个机会。只有当司法和金融工具回归到服务全球经济的本质,而不是成为地缘政治的武器时,各国之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竞争”。未来,关键在于如何在冲突中找到平衡点,为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科技   反制   天火   美国   中国   账户   芯片   灰色   银行   历史   中美   司法   领域   资金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