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母亲万冬儿有多美?才华横溢眉目如画,30岁因肺结核去世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周恩来总理,这位从江苏淮安走出的伟大人物,深受人民的爱戴与敬仰。

他不仅以卓越的革命贡献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中华民族和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总理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共产党人敬仰的楷模,不仅因为他后来的不懈奋斗和辉煌成就,更得益于他早年所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

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常常会深深烙印在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之中,影响深远。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一位典型的旧式读书人,从照片中的穿着打扮就能感受到,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

年轻时考中秀才的他,有着“国学生”的功名和“主事衔”的官阶,放在当时也算小有成就。

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的离世让原本殷实的家境急转直下,为了养活一家人,周贻能不得不常年漂泊在外,做过文书,当过收发,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支撑。

生活的重担压得他话语不多,但骨子里的耿直忠厚却从未改变,在周恩来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沉默却可靠。

即便常年在外奔波,只要回到家中,总会细心询问孩子们的近况,遇到邻里有难处,手头再紧也会尽力相帮,这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恩来。

后来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局势还是同志间的分歧,都始终保持着忠厚待人、务实做事的风格,这份特质正是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

如果说父亲给予周恩来的是沉稳内敛的品格滋养,那么生母万冬儿则为他注入了开朗果敢的精神基因。

眼前这张照片中的就是周恩来的母亲万冬儿,尽管是后期上色的照片,但是依然能看出万冬儿的貌美,看起来性子很沉稳,眉眼如画,在她的眼神中也能看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倔强。

在那个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旧时代,裹小脚被视为女子端庄秀丽的标志,可万冬儿偏偏倔强得很,死活都不肯缠足。

疼爱她的父亲,面对这个性格刚烈的女儿,实在拗不过,最后只好破了惯例,点头答应了她不缠足的要求。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社会还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女子读书识字被看作是不合规矩的事。

但万冬儿却吵着闹着要读书认字,她不依不饶,软磨硬泡,最终竟让万公馆打破了女子不读书的旧规,她也因此成了府里极少数能识文断字的姑娘。

万青选处理政务或接待宾客时,别的孩子早已跑出去玩闹,万冬儿却总爱站在一旁,忽闪着大眼睛静静聆听,大人们谈论的民情世故、为官之道,都被这个小姑娘默默记在心里。

久而久之,她不仅学会了处理事务的本领,更养成了干练豁达的性格,1897年,19岁的万冬儿嫁给周贻能,第二年就生下了周恩来。

嫁入周家后,她的才干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周家作为当地的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应酬格外繁多。

可无论多么繁杂的事务,经万冬儿之手总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姑嫂间有了矛盾,家务中遇到难题,“请十二姑来说说清楚”就成了周府上下的口头禅。

更重要的是,万冬儿处理这些事务时,总爱把年幼的周恩来带在身边,让他看着自己如何与人交涉,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安排调度。

这些在旁人看来枯燥的家务事,在周恩来眼中却成了最生动的实践课堂,为他后来处理复杂政务、应对国际交涉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1904年的春节,一场意外的惊喜让周家暂时摆脱了窘境,当时万冬儿带着丈夫和两个儿子回娘家拜年,在清江浦的十里长街上,经不住小贩的劝说,周贻能和十八舅万立合伙花一块大洋买了张彩票。

谁也没料到,这张偶然买下的彩票,竟然中了一万块大洋的头奖,在那个年代,这笔钱足够养活一两代人,奖金平分后,周家得到了五千块大洋。

拿着这笔意外之财,万冬儿先是为自己买了件心仪的豹皮大衣,又添置了一台当时极为时髦的留声机。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回到淮安后,她立刻用这笔钱把周家大门外往南至响铺街的一段土路铺上了砖头,要知道,这段路平日里坑洼不平,一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行。

万冬儿此举,让街坊邻里出行方便了许多,年幼的周恩来亲眼见证了母亲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善举,这份公益之心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为他后来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早期萌芽。

好景不长,公公周起魁的去世和万家的日渐衰落,让周家再次陷入困境,生性倔强的万冬儿独自撑起整个周府的重担,对内要照顾老幼,对外要应付债主,日夜操劳之下,身体渐渐垮了。

当时肺结核还是不治之症,加上延误了治疗,1908年夏天,这位年仅30岁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那时候,周贻能远在外地为了生计奔波忙碌,结果没能赶在妻子离世前见上最后一面。

而周恩来的外祖母万张氏,对女儿的丧葬之事提出了颇为严苛、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

本就贫困潦倒的周贻能,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满足这些要求,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先把妻子的灵柩寄放在尼姑庵里。

这一放,就是漫长的27年,直到1935年,周贻能才终于攒够条件,将妻子的灵柩运回淮安老家,安葬在东门外夏庄的周家祖坟地。

这段经历深深刺痛了年幼的周恩来,他还在留学日本时的日记里清晰记录下来,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也让他更能体会到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

生母离世后,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的周恩来,与嗣母陈氏的感情愈发深厚。

可命运再次给了这个孩子沉重一击,小叔父早已去世,常年照料周恩来的陈氏,因朝夕相处感染了肺结核,身体日渐衰弱。

无奈之下,陈氏决定回宝应娘家,一方面让懂医术的侄儿陈式周诊治,另一方面也想在熟悉的环境中安排后事。

就这样,10岁的周恩来跟着嗣母登上木帆船,来到了宝应水巷口3号的陈家。

陈氏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周恩来的学业,一到娘家就恳请侄儿陈式周关照,陈式周可不是普通的乡村先生。

他毕业于通州师范,做过李鸿章的家庭教师,还曾任上海《申报》编辑,学识渊博且思想开明。

与周恩来交谈后,陈式周十分惊讶:这个10岁的孩子,不仅能背诵诸子百家的经典,还能对清朝的“洪杨之乱”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陈式周当即决定,让周恩来直接到自己的书房读书,这段宝贵的读书经历,让周恩来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可惜好景不长,陈氏的病情不断加重,母子俩只好返回清江浦,不久后,陈氏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不到10岁的年纪,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家庭的重担突然压到了周恩来的肩上。

他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迁回淮安驸马巷老家,此时的周家早已入不敷出,连家塾的学费都交不起。

可周恩来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恳请八婶杨氏带着自己去求见表舅龚荫荪,希望能在龚家塾馆寄读。

龚荫荪发现周恩来虽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志向远大,当即决定收下这个特殊的学生。

在龚家的日子里,周恩来接触到了全新的思想世界,严复的《天演论》让他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邹容的《革命军》让他燃起反抗压迫的怒火,《中华时报》等进步报刊则让他看到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这也让周恩来的正义感和爱国心日益强烈,有一次在巷子里,他看到几个恶少欺负卖瓜子的小姑娘,立刻冲上去厉声制止,即便面对比自己高大的恶少也毫不畏惧。

当得知在龚家做过婢女的小翠被父亲卖给地主、经常遭受毒打时,他更是义愤填膺,主动提出要去为小翠评理。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前往沈阳求学,仅仅一年后,在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面对诸生为何读书的提问,13岁的周恩来站起身,清晰而坚定地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坎坷的家境没有击垮周恩来,反而成为他成长的磨刀石,这种源自家庭的精神力量,伴随了周恩来的一生。

他用一生证明,良好家风意义非凡,既能滋养个人,更能凝聚力量改变国家命运,这份精神财富,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指引,让后人永葆初心,奋勇向前。

参考资料:

淮安新闻网——家庭家教家风对周恩来的影响2017年01月08日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童年求学记2019年01月09日

江西日报——祖籍九江母亲是南昌县人2016-01-0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周恩来   眉目如画   肺结核   才华横溢   母亲   万冬   淮安   父亲   年幼   大洋   清江   生母   宝应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