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她,不施粉黛,穿着最寻常的家居服,和朋友们站在一起。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褪去了所有光环的、属于中年人的真实。眼角的皱纹藏不住,脸上的皮肤也有些松弛,透着一股疲惫。很多人留言说,“小老虎”也老了,看着心酸。
说实话,心酸谈不上,但感慨是真的。我们这代人,是看着孙玥她们打球长大的。记忆里的她,永远是那个扎着马尾,在球场上嗷嗷叫着起跳扣杀的“小老虎”。她的形象,和“老态”、“疲惫”这些词,似乎天生绝缘。
但转念一想,1973年出生的孙玥,到今年(2025年)也52岁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一个早已离开赛场、回归家庭的普通人,这不就是最正常不过的样子吗?我们总希望英雄不老,传奇永恒,但岁月这东西,对谁都是公平的。
与其感叹美人迟暮,我倒觉得,孙玥现在这种洗尽铅华的平静,比她当年在赛场上夺得银牌的瞬间,更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那是一种和生活、和自己和解后的从容。
聊起孙玥,绕不开90年代的中国女排。
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老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刚刚过去,新的力量还在酝酿。郎平第一次以主教练的身份,带着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3岁的姑娘,重新上路。而孙玥,就是那支队伍的绝对核心和队长。
她有多猛?身高1米86,弹跳好,爆发力强,尤其是她的后排进攻,像一颗出膛的炮弹,势大力沉,经常能一锤定音。因为这股生猛的劲儿,球迷送了她一个特别贴切的外号——“小老虎”。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那年,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决赛。对手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古巴队,号称“黑色橡胶”,强得让人窒息。决赛场上,几乎就是孙玥一个人在和整个古巴队抗衡。她一次次高高跃起,把球狠狠地砸向对方的场地。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真的,隔着屏幕都能点燃你的热血。
可惜,那场球我们最终还是2:3输了。姑娘们哭得稀里哗啦,孙玥也哭了。那是她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后来,1998年世锦赛,又是决赛,又是输给了古巴队,又是银牌。
奥运会亚军、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季军……孙玥把世界三大赛的银牌和铜牌拿了个遍,唯独缺一块金牌。这对一个倾尽了整个青春的运动员来说,是多么巨大的遗憾。她成了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无冕之王”。
孙玥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伴随着这种“一步之遥”的悲情色彩,这也让她“小老虎”的形象,多了一层让人心疼的底色。
2000年悉尼奥运会失利后,27岁的孙玥选择了退役。带着一身的伤病和满心的遗憾,她悄然转身,把那个激情燃烧的排球时代,留在了身后。
退役后的运动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接下来干什么?
从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变回一个普通人,这个心理落差是巨大的。孙玥也迷茫过。她先是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书,想给自己充充电。那段时间,她还兼职当过体育记者,去采访排球比赛。
毕业后,她在江苏省体育局短暂工作过,但朝九晚五的机关生活,似乎并不适合“小老虎”的性格。她骨子里,还是渴望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
在那个聚会上,她认识了一个叫何国文的香港男人。这个何国文,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的身份,和体育、和明星,可以说毫不沾边——香港特区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具体是在渠务署做工程师。
何国文个子不高,相貌平平,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他不会讲普通话,孙玥不会讲粤语,两人一开始交流,全靠朋友在中间翻译。但奇妙的是,就是这个看起来和她“不是一个世界”的男人,打动了她。
何国文不把她当成“女排英雄”,在他眼里,她就是一个需要人关心和照顾的普通女孩。他会耐心地听她倾诉退役后的迷茫,会笨拙地用不标准的普通话逗她开心。这种平实和真诚,恰恰是孙玥在之前的环境里最稀缺的。
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异地恋。一个在南京,一个在香港。那时候没有微信,联系全靠打电话和发短信,成本高得吓人。但他们坚持下来了。2006年,孙玥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在内地的一切,远嫁香港。
这个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这意味着她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人、朋友和生活环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粤语),适应一种新的文化。对一个曾经站在“国家英雄”高度上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次“归零”。
刚到香港的日子,是艰难的。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她听不懂电视,看不懂报纸,上街买菜都费劲。有一次她自己出门,结果迷了路,想问路却不知如何开口,急得团团转。那个瞬间,她不再是叱咤风云的“小老虎”,只是一个无助的异乡人。
丈夫何国文给了她最大的支持。他一句句地教她粤语,带她熟悉香港的街道,鼓励她走出去交朋友。孙玥自己也努力,报了语言学习班,从最基础的“你好”、“谢谢”学起。
慢慢地,她融入了香港的生活。2011年和2013年,她先后生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何菁怡,小女儿叫何菁颖。她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香港“师奶”(家庭主妇)。
如今孙玥的日常,和万千普通妈妈没什么两样。每天早上起床,给女儿们做早餐,然后送她们上学。下午去街市买菜,回家做饭、做家务。晚上辅导女儿功课,陪她们玩耍。生活被这些琐碎而具体的事情填满。
曾经那双在球场上暴力扣杀的手,现在熟练地切菜、煲汤。她不再需要面对山呼海啸的呐喊,也不再需要背负为国争光的重压。她的世界,缩小到了一方小小的屋檐下,围绕着丈夫和女儿。
我们看到她如今略显老态的照片,或许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操劳留下的印记。但这种“老”,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勋章?它证明了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和奉献。对于孙玥来说,拿遍世界的银牌,可能都比不上女儿一句“妈妈,我爱你”来得更让她满足。
当然,孙玥并没有完全告别排球。
在香港,排球的群众基础远不如内地。孙玥的“前世界亚军队长”身份,在这里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但她骨子里的排球基因,是不会消失的。
在女儿们稍微长大一些后,孙玥开始在香港做一些排球推广的工作。她会去学校当兼职教练,教孩子们打球;会受邀担任一些排球比赛的解说嘉宾。她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香港这个“排球荒漠”里,显得尤为珍贵。
她的大女儿何菁怡,也遗传了她的运动天赋,加入了学校的排球队。孙玥有时候会亲自下场指导女儿。看着女儿在场上奔跑、跳跃,她或许会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梦想的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孙玥正在用一种更温和、更持久的方式,继续着她的排球事业。她不再是为了金牌和荣誉,而是为了普及和热爱。这种从“竞技体育”到“全民体育”的转变,让她找到了新的价值。
前几年,郎平带着中国女排到香港打比赛,孙玥带着两个女儿去现场加油。师徒重逢,分外亲切。看着场上那些年轻的后辈,孙玥的眼神里,有怀念,有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过来人的平和。
她的人生,已经进入了另一个赛场。这个赛场没有聚光灯,没有裁判,也没有输赢。唯一的标准,就是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