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92岁的“股神”巴菲特于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专访之际,抛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预测:
在未来的20年乃至50年之后,日本与美国这两大经济体皆会愈发强大。
同时他还表示,自己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始终保持谨慎,甚至连中国某车企的股票,他都减持了接近一半。
褒扬日本和美国,同时贬低中国,巴菲特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他的根据又有没有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
在巴菲特看来,美国用200年的时间,构建了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这种优势在21世纪的前25年里不仅没有衰减,反而还因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革命而被强化了。
这已经在实际上,形成了科技产业的“护城河”效应。
巴菲特认为,在美国“产学研金”协同机制下,其半导体、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以人工智能为例,英伟达的GPU芯片占据全球市场90%以上份额,支撑着OpenAI、谷歌DeepMind等企业的大模型训练。
在 2025 年,像微软、亚马逊这类的科技大公司打算拿出 2000 亿美元来建造 AI 数据中心,而比尔·盖茨自己一个人就花了 10 亿美元,建了个独立的核电站,为的就是能满足算力方面的需要。
这种“技术突破-资本涌入-产业扩张”的循环,使得美国在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
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到 2024 年年底的时候,美股的总市值超过了 50 万亿美元,在全球股市里占到了 43%。
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通过股票回购和分红,每年向市场注入超过2000亿美元流动性,形成“企业盈利-股东回报-再投资”的正向循环。这种优势,其他国家是很难打破的。
美国的创新有活力,这还得归功于它那开放又包容的移民政策。
2024年,硅谷科技企业中35%的创始人来自海外,包括特斯拉的马斯克、英伟达的黄仁勋等。
这种“全球人才为我所用”的策略,使得美国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着非常庞大的研究队伍。
另外,美国资本市场的纠错机制完善,即使工业供应链真的出了什么问题,美国的法律体系和产权保护机制,也能迅速重置市场,将不利因素剔除。
美国消费市场颇为旺盛,这亦能确保其自身的经济增长。
美国如此,那么日本又如何呢?巴菲特认为,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后,正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技术深耕重新打造自身的生态。
他们的几大综合性商社,已经以金融的方式开始全球布局,而且很有成效。
巴菲特说的那种综合性商社,说的就是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等这五个商社。
他们既是把控着日本经济命脉的庞大的家族,也是让日本经济有韧性的保障。
这些企业的业务覆盖了能源、金属、食品等几乎所有门类,掌控着全球1/5的粮食贸易和30%的液化天然气贸易。
自2020年起,巴菲特于日本企业的投资总额高达235亿美元,从中斩获97亿美元盈利。
这种“资源掌控+产业整合”的模式,使日本在全球供应链的动荡中,可以占据主动。
日本制造业里的那些中小企业也同样不能被小看,就拿机器人领域来说,发那科、安川电机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里占了 40%的份额;
而在半导体材料这个领域,信越化学、JSR 等企业掌控着全球 90%的光刻胶供应,这些“规模小但是很精专”的企业,组成了日本经济的“毛细血管”。
当然,日本也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劳动力短缺,但日本正在试图通过数字化来重塑产业竞争力。
2024 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一个战略目标,盼着到 2030 年的时候,能够实现 SDV(软件定义汽车)在全球市场占 30%的份额。
丰田、本田等企业,也投入了上万亿日元,研发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无人驾驶的出租车。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试图通过跨企业数据共享平台,提升供应链效率,让自己对市场的反应快人一步。
巴菲特对美国、日本的看好,确实有他的道理。那么,为何他对如今增长最快的大经济体中国,保持谨慎态度呢?
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在过去的40年里,创造了年均9.2%的增长奇迹,但在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影响下,正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其具体的内容如下:
首先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如今,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从2010年的8.9%上升至2024年的14.9%,预计2050年将突破30%,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
那么接踵而至的,肯定是劳动力数量减少、生产能力降低,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危机,这一点与日本简直如出一辙。
中国面临的第二重考验,是科技突破与外部压制的博弈。
这些年由于自身的努力,中国已经在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始领跑全球了。
华为的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比亚迪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达180万辆,超越特斯拉登顶全球。
但在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中国仍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28nm以下高端芯片代工市场中,中国仅占5%份额,高端光刻机完全依赖进口。
中美贸易战的升级,更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中国能否尽快完成突破呢?非常理性的巴菲特选择观望。
中国面临的第三重考验,是债务风险与政策的平衡。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都是靠高债务来生存的。
债务风险不除,中国经济就存在一片潜在的雷区。
同时,巴菲特认为中国的政府管得太多,公有制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太大,不肯把一切都放手交给市场去调节。
这一点在我们看来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却感觉很不舒服。
那么很自然,只要中国在这一点上不作出改变,他就不会太看好中国经济。
但其实,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巴菲特所说的话,就会发现,他说的话并不十分地客观。甚至在2025年的今天,他说的很多话还出了bug。
我们先来说一下债务:美国的债务,已经达到了36.2万亿,远超其年度GDP;而日本的债务,也已经超过了1317万亿日元。
两个国家的债务,其实都已经起飞了,而且政府毫无办法。
相比之下,中国在2024年年底的债务总额是81.58万亿人民币,确实不低。
但是为了化解风险,中国正在推行“债务置换+财政重整”,同时通过“新基建”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增长点。
至少比起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债务仍是相对较低的,而且政府还在想办法解决。
所以巴菲特认为的中国债务问题,其实远比美国和日本要好。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将如何解决呢?我们的方法是,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
2024 年,中国 16 - 25 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 13.8 年,这可比退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了 6 年。
如果中国的高质量劳动力,可以推动中国完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那么中国仍能在2035年前,保持5%-6%的增长潜力。
虽然人口红利可能没了,但是我们还有“人才红利”。
那么,美国的科技“护城河”呢?现在,这个优势正在被他们自己毁掉。
众所周知,特朗普已经开始推动非法移民遣返工作。
而他的政令,已经波及到了一些高校,这就相当于割裂了中美之间正常的人才往来。
同样是众所周知,美国的哪一项高科技研究,不是靠着华裔科学家在支撑的?他们的AI领域,75%的工程师都是华裔。
一旦双方的人才交流没了,美国的科技发展就会陷入停滞。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出现。
而相比之下,中国这些年的科技成果,正在如井喷一样涌现。
比如说deepseek大模型,直接达到或赶超了chatgpt的效果,而且训练成本更低,根本不需要巨量的算力支持;
中国的芯片,虽然制程与美国仍有差距,但是已经可以达到差不多的性能表现了。
而在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市场,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所以看低中国人在科技层面的竞争力,是绝对不应该的。
巴菲特的预测,与其说是对三个国家经济的判断,不如说是对投资逻辑的再一次诠释——寻找具有“护城河”效应的经济体,规避不确定性大的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这场关乎民族生存的竞赛中,技术自主、制度创新和战略定力,将是中国破局的关键。
历史将证明,谁能在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在制度竞争中保持韧性,谁就能在这场马拉松中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1、巴菲特认为,未来20年或50年后,日美将更强大,对中国却保持谨慎——凤凰网
2、沃伦·巴菲特 - 百度百科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