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麦前CEO表示,中国人太聪明,对中国封锁西方企业先活不下去

前言

华盛顿在对华技术战略上正面临方向性抉择,美国国会跨党派议员小组刚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直接提出了极具冲击力的主张。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展开近乎全面的技术封锁

彼得・温宁克表示反对

阿斯麦前老板彼得・温宁克在2023年的一次对话中毫不避讳地给出判断,中国人极具智慧,要是西方持续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先陷入困境、顶不住的必然是西方企业自身。

曾几何时ASML在全球高端光刻机领域堪称王者,手握EUV光刻机这张王牌,凭借独家技术垄断,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赛道上几乎没有对手。

彼时的它无需过多担忧市场需求,毕竟全球顶尖芯片厂商要实现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量产,都绕不开ASML的EUV设备,独门生意的底气让其在产业链中拥有绝对话语权

从2018年开始,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政策像一道“紧箍咒”,把阿斯麦拖入了风口浪尖。

受此影响公司无奈停止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要知道,这类设备可是生产5纳米以下芯片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具。

中国市场:命脉级存在

对ASML而言,中国市场早已超越“重要”的范畴,成为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脉级存在”。

翻看公开数据便知,中国市场曾为ASML贡献超三成营收,这份体量让中国成为其全球业务中最稳固的增长引擎,缺了它,企业营收增长便会失去重要支柱。

而放到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看,中国的购买力更占据近三分之一的份额,这意味着,即便ASML手握顶尖技术,一旦失去中国市场,不仅营收会大幅缩水,生产线利用率也会随订单减少而下降,甚至连支撑技术迭代的研发投入都会断档,典型的“一环失守,满盘皆输”。

西方技术封锁,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控

更关键的是,ASML等西方企业与中国的绑定远不止“卖产品”,它们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的上游原材料,就像稀土,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稀土产地,更是拥有最完整加工链条的核心供应国。

尤其光刻机所需的钬、铥、镱等关键元素,全球范围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能提供规模化、全产业链保障的来源地,即便西方想重构供应链,没有三五年时间根本无法实现。

这种“你需我有、相互依存”的格局,本是全球化下产业协作的正常形态,可在地缘政治的强行介入下,一切都偏离了轨道。

荷兰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冻结对华出口许可,ASML只能无奈暂停高端光刻机的交付,硬生生打断了原本顺畅的产业协作。

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中国迅速亮出关键反制手段收紧稀土出口管控,甚至连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终端产品,都被纳入备案审批范围。

这一举措打在了西方产业链的“七寸”上,此前西方笃定能靠技术封锁堵死中国的发展路,却没料到自己先陷入了缺稀土难生产的困境,亲手品尝到了产业链反噬的苦果

中国进一步将压力转化为自研突破的动力,2023年8月,华为Mate60系列的横空出世更具标志性,搭载的7纳米麒麟9000S芯片,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本土化。

这不仅是一款手机的发布,更用实打实的产品证明,中国已成功搭建起自主可控的先进芯片生产线,让“技术封锁倒逼突破”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阿斯麦优势被逐步稀释

2024年4月24日,温宁克正式退休,克里斯托夫・富凯接掌阿斯麦,新管理层面临的市场挑战并未减少,下半年公司对华销售占比虽稳定在四成左右,但新订单增速已明显放缓。

他预判美国会继续向盟友施压加码限制,强调“阻力会越来越大”,毕竟企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市场环境,持续的封锁只会让行业陷入困境。

2025年10月,阿斯麦面临的市场格局愈发清晰,当年1月中国企业交付首台国产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后,中国在该领域的自给率已接近50%,阿斯麦在中端市场的优势正被逐步稀释

没人能把“封锁”变成阻断技术进步的“断路器”,它最终只会沦为改变产业走向的“转向灯”。

它没能锁住技术创新的可能,反而让技术路线朝着更多元的方向延伸,更让旧有的产业逻辑被彻底打破重构。在这场产业变局里,谁能不偏离“市场逻辑”的主线,谁就能在动荡中握稳发展的主动权。

西方的自以为是

西方抱着“靠封锁让中国停步”的幻想,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中国不仅没被拖住,反而在压力中跑得更快、更稳。

那句“中国人太聪明了”,表面是认可,深层里藏的是西方面对中国技术突围的无力与无奈,他们曾坚信的技术垄断壁垒,正在中国的自主突破下逐渐瓦解。

这不是“耍小聪明”,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技术从不是可以被“堵死”的死胡同,而是需要在需求与协作中生长的大树。

当西方企业为了政治立场,甘愿放弃中国市场这块“蛋糕”时,中国正以“市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的节奏,一步步实现技术突围。

如今那个靠技术垄断就能掌控全局的时代早已过去,一个靠开放协作才能共赢的新趋势正在形成。

中国能在半导体、新能源、5G 等领域快速突破是因为坚持了市场逻辑与开放协作既吸收全球先进技术,也向世界分享中国创新成果。西方若继续沉迷封锁只会让自己的企业失去市场,最终走进自断后路的死胡同。

未来技术的竞争不是谁能垄断某项技术,是谁能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推动协同创新。放下零和博弈的思维,拥抱开放协作的逻辑,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让全球产业链在协同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结语

这无关简单的输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是全球产业未来的唯一出路。这场席卷全球的半导体产业重构,中国绝非置身事外的“看客”,而是深度参与的“推动者”。

未来产业竞争的赛道,早已在封锁与突破的较量中,悄然转向了更强调创新与协作的新赛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科技   中国   聪明   中国人   企业   技术   光刻   稀土   全球   产业   中国市场   市场   产业链   芯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