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河北师范大学)
中秋佳节,各地文旅纷纷推出特色节目,在这场文旅盛宴中,河南洛阳古城的“仙女散花”表演凭借独特的中国式浪漫火爆出圈,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在其惊艳众人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10月6日中秋当天,洛邑古城“仙女散花”的场景如梦似幻。据极目新闻记者咨询景区获悉,目前该表演一天安排八场 。考虑到季节因素,此时已无真牡丹,景区采用可降解的糯米纸花瓣替代,这一细节处理显得别有深意。
网友对“仙女散花”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担忧,与景区有关可降解材料的回复,看似是一场小小的“隔空对话”,实则深刻反映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理念早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在洛阳古城“仙女散花”表演这一具体事件里,人们在意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绝不能停留在纸面,而应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实践场景之中。洛阳古城“仙女散花”表演将牡丹真花替换为可降解的糯米纸花瓣,正是在正确环保观念的引导下,借助技术支撑,实现了文化艺术展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向共赢。环保绝非某一个领域、某一部分人的专属责任,它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不断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践行环保理念,才能推动社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进步发展。
每一个引发关注的社会事件,都离不开公众责任意识的参与。“仙女散花”与中秋佳节的相遇,本就是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美妙碰撞。这场充满仪式感的表演,在更深层次上也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发展,这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中国式浪漫浸润着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内心,而有关在“仙女散花”表演中是否采用环保材料的异议,也将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文旅项目而言,在展现文化魅力、打造浪漫体验的过程中,也应兼顾生态保护的伦理考量。唯有让中国式浪漫与绿色发展理念真正交融、相辅相成,才能让文旅项目既留住“颜值”,又守住“底色”,让每一份惊艳都能长久且可持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