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翊星辰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2008年冬天,北京西郊医院的走廊里,灯光昏黄,空气里夹杂着消毒水的味道。
李讷坐在轮椅上,突然提到自己的亲姐姐李敏,声音带着一种久违的坚毅,对身边的护士说了一句话:“我最佩服的人,其实是我姐姐。”
这句话,让护士都愣了一下,很快她接着说了一句:“她把两个孩子带得好,一个比一个争气。”那么,李讷从姐姐李敏身上看到了什么呢?
1936年,年仅4岁的李敏跟随母亲贺子珍远赴苏联,李敏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
在莫斯科的校园里,她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俄语、数学和文学,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直到1947年才回到祖国,这些年,让李敏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她后来回忆,那段日子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要靠自己”,这种观念,深深植入了她的心底,也成了她日后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
时间来到1959年,李敏已经是一名成熟稳重的女性。在武汉,她和空军飞行教员孔令华登记结婚。
婚礼没有排场,没有繁琐仪式,甚至没有酒席,两人只拍了一张合影,留作纪念。
李敏的选择极其坚定,她不愿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引来关注,她只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低调,是贯穿她一生的底色。
1962年10月27日,北京中南海医院,李敏诞下一子,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时,他刚批完一份文件。
警卫员推门而入,报告了喜讯,毛主席放下手中的笔,笑着说:“七十岁当外公,算升官了。”
很快,他亲自赶到产房,那天,病房里挤满了人,热闹到几乎转不开身。
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请毛主席为孩子取名,毛主席沉吟片刻,说:“昨天是十月革命纪念日,就叫继宁吧,‘继承列宁志’。”
就这样,孔继宁,被写进了家族的历史,小名“二毛”,则更显亲切。
在李敏的宿舍里,毛主席常常抱起小外孙逗笑,他说湖南话,孩子听不懂,却总被逗得咯咯笑,那是毛主席工作间隙最轻松的时刻。
孔继宁渐渐长大,进入小学时填写家庭信息,他只写“工人”。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的孩子。
十五岁时,他到江西,挑石头、装沙包,和老社员一起修水库,老社员看着他,笑着评价:“不像城里伢仔。”
这一句评价,是对李敏家教最真实的佐证。
1972年,在上海,李敏生下第二个孩子,贺子珍抱起外孙女,看见她下巴上的一颗痣,不由自主地说:“跟他一样!”
不久,李敏把照片寄到北京,毛主席在照片背后批注:“叫孔东梅吧,东取我名,梅取我所爱之花。”这份批注后来被李讷的长子李诵天珍藏,收进了家谱。
孔东梅的名字,承载了家族的情感和寄托。
1976年,毛主席去世,李讷母亲入狱,李讷当时在《解放军报》工作,却因身份被同事疏远。
她辞职在家,生活拮据,冬天取暖用的煤都要精打细算,就在这最困难的日子里,李敏默默伸出了手。她隔三岔五送去米、菜和一些现钞,从不多说一句额外的话,李讷后来感慨:“那几口热饭,是她硬塞到我嘴里的。”
姐妹情谊,就在这样的举动中,显得格外厚重。
进入七十年代末,孔继宁已经是一个青年,他在图书馆里学习《新概念英语》,对同学说:“将来中国要和全世界打交道,不懂英语迟早吃亏。”
这句话,体现了他敏锐的眼光,后来他考入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接受严格训练。队列、射击、外宣礼仪,他都学得一丝不苟,室友回忆:“他表现优秀,不摆架子。”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总参谋部外事局,随后又被派往巴基斯坦和英国担任武官助理,起初,分管人员对他的“红三代”身份有顾虑,但半年后,他们改口说:“能扛事。”
这是一个最实在的评价。
1997年,孔继宁退伍后投身商海,把赚来的钱大半投入公益,支持纪念馆和党史资料整理,这是另一种责任感,一种担当。
相比哥哥,孔东梅的选择更显文气,她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英美文学,翻译过马克·吐温。
毕业后,她进入泰康人寿筹建团队,常工作到凌晨,保洁阿姨看到后,也劝她:“歇歇吧。”她摆摆手,继续写报表。
1999年,她辞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政治硕士,导师问她:“你姓孔,与孔子同宗?”她笑答:“我更熟毛泽东那一支。”
回国后,她创办了东润菊香书屋,专注整理党史与红色文化。2005年,她自费去井冈山、古田、延安勘景,写下三十多万字的《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
但出版社毁约,她没有索赔,转身投入新稿,2015年,她又创立东润公益基金会,提出口号:“给欠发达地区最好的一节课。”
项目覆盖255个县,惠及超百万儿童,开幕式上,她不喜欢剪彩,而是坐在教室后排,递粉笔给老师。
有人问:“做公益烧钱,值吗?”她回答:“外公的书桌就一块木板,却改变了中国,我试试能不能让一支粉笔改变一节课。”
这句话,足以看出她的格局。
2008年冬天,在北京西郊医院,李讷说出了那句动情的话:“我最佩服的人,其实是我姐姐。”
她列出理由,第一,李敏在风口浪尖从没出过格。第二,她让孩子们保持平常心。第三,两个孩子把个人的路走得宽,又尽量让路给别人走。
她认为这样的人生,可不就叫有本事?说到这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我这当妹妹的,自愧不如。”
信息来源:
贺子珍、李敏、孔东梅 毛泽东家代女性的百年传奇(2) 2009年07月29日07: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