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汽车内饰龙头企业常熟汽饰近日宣布出海投资2400万欧元,在西班牙设立智能座舱子公司,此前还与安通林成立合资公司加码智能座舱。短短数月连下重注,足见其转型之迫切。但与此同时,财报中的另一组数字却揭示出一个尴尬现实——营收在涨,利润却在掉,甚至扣非净利同比大跌超36%。
智能座舱的确是未来,但这条路,远比想象中“烧钱”。
转型“烧红眼”,增收为何不增利?
从财务数据看,常熟汽饰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26.31%,但净利润却下滑16.03%;2024年全年净利润下滑更是超过两成。最刺眼的是扣非净利暴跌36.68%,暴露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明显疲软。
原因并不复杂。报告中提到:
数据显示,2024年常熟汽饰毛利率降至14.7%,较上年减少4.56个百分点,几乎已触及部分零部件企业的盈亏边缘。
智能座舱:希望之光,还是又一座“成本陷阱”?
智能座舱,是新汽车战场中最具“科技感”的卖点之一。从集成氛围灯、触控面板、健康监测到语音助手、多模交互,各大零部件厂商争相入局,试图从传统内饰中走出一条“科技曲线”。
常熟汽饰自然也不甘落后。透光门饰板、iX-2024方案等新品已在新能源车型量产上车。然而,这类产品仍处于产业早期,研发周期长、验证门槛高、客户绑定紧、单车价值提升有限。换句话说,高投入未必带来高回报,高技术未必换得高毛利。
再加之智能座舱市场本身群雄割据,安通林、延锋、佛吉亚、麦格纳等中外巨头悉数参战,常熟汽饰能否突出重围,仍充满不确定性。
汽车内饰行业:高压、分散、低利润的三重困境
常熟汽饰的困境并非个例。整个汽车内饰行业长期面临三大特征:
尤其是在新能源趋势下,车企更加青睐具有集成能力和前瞻设计能力的供应商,小型和传统内饰厂商若不能及时“智能化”,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风险。
智能座舱是解药,还是迷药?
毫无疑问,常熟汽饰押注智能座舱,是在押一个“产业未来”。但产业未来能否成为企业现实,还要看技术转化效率、项目落地节奏、客户绑定深度与资金抗压能力。
在如今的智能汽车产业链中,光“烧钱”不稀奇,关键是能不能烧出盈利模型。对常熟汽饰来说,这场“转型战役”,成败尚未揭晓,胜负只在盈利线之间。
稿件参考来源:高工智能汽车、公司公告、公开财报数据等
作者:张国利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