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用有点懵 移动预约了,联通在适配,三大运营商回应扎心

买了iPhone Air却用不了?eSIM卡困局:当全球进入无卡时代,中国用户还在等运营商“施舍”

花七八千买的iPhone Air,拆开包装却发现插不了SIM卡——不是手机坏了,是中国的运营商还没准备好。9月16日,三大运营商的客服回应像一盆冷水:移动说“预约了但没完全开”,联通称“还在适配iPhone Air”,电信只在四省试点。当全球早已进入“无卡时代”,中国用户握着史上最薄的iPhone,却被一张虚拟的eSIM卡卡在了2G时代的尾巴上。

一、eSIM不是“新技术”,中国用户等了8年的“自由”

eSIM卡,这个被苹果称作“未来通信”的技术,其实早就不是新鲜事。它把传统SIM卡的芯片直接焊进手机主板,用户不用跑营业厅、不用换物理卡,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切换运营商——就像从“插U盘传文件”进化到“云同步”,本质是让通信回归“无线”的初心。

可在中国,这种“自由”却成了奢侈品。2017年苹果首次在Apple Watch上支持eSIM时,国内仅开放了“可穿戴设备试点”;2020年部分安卓手机支持eSIM,运营商仍把它锁在“物联网设备”的小圈子里;到2025年iPhone Air全系取消物理卡槽,中国区官网却挂着“暂未发售”,底下小字写着“需联系运营商确认”。

8年了,全球195个国家的用户早就习惯“买手机直接联网”,中国用户却还在问:“我的eSIM什么时候能用?”

二、三大运营商的“太极”:移动画饼,联通摆烂,电信挤牙膏

9月16日,极目新闻记者的调查揭开了运营商的“遮羞布”:

中国移动:预约入口是“空头支票”
打开中国移动APP,搜索“eSIM”能看到一个“预约入口”,点进去只有一行字:“近期将上线,具体时间以官方通知为准”。重庆客服说“后期会公告”,但“后期”是下周还是下个月?没人知道。更讽刺的是,记者走访渝北营业厅,工作人员直接说“没这项业务”——APP上的预约和线下的否认,像一场自导自演的戏。

中国联通:适配iPhone Air像“挤牙膏”
联通客服倒是坦诚:“手表、平板能办eSIM,但iPhone Air还在适配。”可“适配”需要多久?技术难度在哪?客服支支吾吾:“不清楚,等通知。”翻开联通APP的eSIM专区,适配列表里只有华为、小米的手表,连自家在售的eSIM手机都查不到——与其说“适配中”,不如说“没把iPhone Air用户当回事”。

中国电信:试点藏着“地域歧视”
电信更绝:“广东、四川、安徽、江西四省的线下营业厅能办。”其他地区呢?“还在恢复中,时间不确定。”记者去重庆营业厅问,员工一脸懵:“没听过这业务。”合着这四省试点,是给内部人“特供”的?普通用户想办,得先搬去这四个省?


三家运营商的操作,本质上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想蹭eSIM的“科技热度”,又舍不得放弃物理SIM卡带来的“用户捆绑”——毕竟,你换运营商要跑营业厅、签协议,主动权在他们手里;eSIM让换号像换APP一样简单,他们哪还敢“摆架子”?

三、为什么中国eSIM推进这么慢?监管不是“背锅侠”

总有人说“监管严才慢”,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确实,eSIM涉及网络安全、用户信息管理,监管层需要谨慎。但2024年工信部就明确提到“推动eSIM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应用”,2025年国务院也发文“支持智能终端普及eSIM”——政策的风向早就变了,卡脖子的根本不是监管,是运营商的“利益算盘”。

第一笔账:物理SIM卡的“隐性收入”
一张物理SIM卡成本不到1元,运营商却敢收“补卡费”20元;办新卡要预存话费、签合约,每年靠这能赚几十亿。eSIM普及了,补卡费没了,合约机的“捆绑套路”也失灵了——这钱谁愿意放掉?

第二笔账:“携号转网”的“恐慌症”
2019年携号转网放开后,运营商流失了1.2亿用户。现在eSIM让转网更方便,他们怕用户“用脚投票”,干脆拖着不上线。就像联通,明明技术上能支持手机eSIM,却只给手表开放——手表用户转网成本高,手机用户才是“主力军”,当然要死死按住。

第三笔账:“老大心态”的傲慢
这些年运营商习惯了“我说了算”:套餐资费说涨就涨,流量限速不打招呼,用户投诉了才慢悠悠改。现在eSIM来了,他们还想用老办法“拖字诀”:反正你买了iPhone Air也退不了,等你等不及了,自然会接受“我们的节奏”。

可用户不傻。9月12日iPhone 17系列预售,Pro版销量不如去年,反倒是“暂未发售”的iPhone Air被问爆——大家不是非买苹果不可,是真的受够了物理SIM卡的麻烦:出国要换卡,双机党要插两张卡,手机进水SIM卡槽坏了就得返厂……eSIM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用户痛点”。

四、别等运营商“施舍”了!用户该怎么破局?

如果你已经买了iPhone Air,或者打算买,别指望运营商突然“良心发现”,这三个办法更实际:

1. 主动“逼”运营商行动
多打客服电话反馈:“我买了iPhone Air,需要eSIM,什么时候能办?”投诉多了,他们才会重视。也可以去工信部官网“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留言——去年有用户投诉“套餐限速”,运营商3天就解决了,你的声音,比默默等待有用。

2. 试试“曲线救国”
如果在电信试点的四省,直接去营业厅办;不在的话,找当地“大营业厅”(比如省会城市的主营业厅)试试,小营业厅员工可能真不知道。移动用户先在APP预约,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但至少能让他们看到“需求有多大”。

3. 别被“无卡槽”绑架
要是等不及,干脆买iPhone 17 Pro——至少有物理卡槽,能用着先。记住:手机是工具,不是“祖宗”,别为了等eSIM,让新手机变成“板砖”。


五、eSIM普及是必然的,只是别让中国用户等成“时代弃儿”

其实运营商心里清楚:eSIM普及是早晚的事。2024年全球eSIM手机出货量占比已经超60%,苹果、三星、华为的旗舰机都在取消物理卡槽——当手机厂商都“站队”eSIM,运营商再慢,也拖不住技术的车轮。

监管层也在发力:2024年“新基建规划”提到“推动eSIM在消费电子、物联网领域应用”,2025年“数字经济白皮书”更是把eSIM列为“关键通信技术”。政策的东风,已经吹起来了。

现在缺的,是运营商“放下身段”的勇气。与其在“预约”“适配”“试点”上玩文字游戏,不如踏踏实实告诉用户:“我们在加速,X月X日就能用。”哪怕时间长点,至少给个准信——用户怕的不是等,是“被忽悠”。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花七八千买手机,不是为了看运营商的“脸色”。当全球都在拥抱“无卡时代”,中国用户想要的,不过是“买手机就能用”的基本权利。

这场关于eSIM的拉锯战,终究会以用户的胜利结束——只是希望那一天,别让我们等得太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数码   运营商   三星   用户   中国   营业厅   物理   手机   试点   客服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