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为何成了印度硬刚美国的“救命稻草”?印度加大俄原油的原因

有些国家作为“规则制定者”,而另一些国家则必须学会在夹缝间求生存。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看到今年国际局势的发展,小修心里头就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印度与美国硬碰硬时的关键依靠?

要想理清这个问题,咱们不妨从印度与美国之间的今年“超级关税大战”开始看起。

2025年,美国对印度的高关税政策已没有丝毫回旋余地,最高涨到了50%,这直接把印度推入了一个团团转的尴尬境地。

印度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压力大、制造业转型不到位,被美方这一刀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涨价和不确定,比如原材料和关键组件的进口成本,只会再度攀升。

更微妙的是,这一波高压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甚至还牵扯到了美巴关系、签证政策和俄印之间的能源合作,美国的算盘,是想用关税逐步削弱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纽带。

而此时,印度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另一只“救命稻草”,从贸易结构和现实战略来看,还真就属中国最靠谱。

先来看最实际的关节:“石油”这个东西,说重要不重要,说不重要也真顶用。

印度过去可是一边接美国代表团谈原油进口政策,另一边几乎把俄罗斯原油买爆,据小修观察,这种拿原油做筹码一方面为印度和美国的博弈争取喘息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印度提供短期能源安全。

但今年的不同在于,印度这边早就调整了节奏,6月还在压低原油进口以配合美国的谈判。

到了8月,等美国新一轮高关税靴子落地前,印度突然大幅提升购买量,还特意将合同签约日卡在关键时间之前,保这批货能顺利到岸,不被“连坐”制裁。

这个操作,可谓是用现实行动告诉外界:既要稳住国内供应线,还要为和中国的上合峰会谈判腾出底牌。

接下来再说中印互动,许多人以为中印磕磕碰碰、边境摩擦不断,结果到了2025年,画风突然转向。

年初,两国在中断航班多年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复航,紧接着贸易与边境管理在一轮一轮对话中不断升级。

莫迪总理在8月跟我们外长的会面,既点明了要在全球压力山大的档口稳住双边互信,也着重在投资和市场开放方面做文章。

小修注意到,中国这边顺势公开反对美方关税施压,为印度企业提供“后花园”选择,同时希望印度市场能为中国企业释放更多空间,这背后是彼此共同对美国压力的默契。

印度表面看起来一直在做去中国化,甚至年复一年地讨论如何削减贸易逆差,可到了2025年,现实就是铁打的赤字。

光是今年,中印贸易逆差又创新高,达到992亿美元,电子、太阳能、化工这些领域,印度短期内想自给根本不可能,普通老百姓夹在高物价与就业焦虑之间,只能看着中国产品撑起半边天。

也正因如此,每逢美国搞事,印度立刻就得拿中国出来“对冲”,试图用彼此优势互补的关系帮自己分担风险。

谈归谈,兵行险招时总得留后手,印度深谙其道,一边启动和中国的多边贸易互认谈判,一边在上合、金砖等平台上牵手中国,提出南亚安全、供应链互通这些务实合作。

即使此前与美日澳搞得火热、积极参与QUAD,今年美国为了敲打印度,连原定峰会都可能被搁置,这时候印度自然就得调整队形。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早早在阿联酋布局转口贸易,留好“进口气门”,确保万一和美方僵持不下,还能有可靠的替代。

在小修看来,印度绝不是只会敲边鼓的“配角”,在中美博弈、全球供应链变局面前,印度靠着务实操作不断加深与中国的合作联系。

一旦在中国拿下光伏、电子、贸易标准升级这些实打实的合作,再加上人民币、卢比、美元“三足鼎立”结算体系带来的灵活性,被美国关税逼疯的印度,当然乐得靠中国来分摊火线压力。

而每一步缓和、每一次订单,背后都是现实利益的驱动,是两国在全球舞台上“相互成就”的缩影。

说到底,2025年谁能扛得住外部变化、抓住新机遇,谁就能掌控主动权。

印度表面上是在为自己争取谈判筹码,实际上也是被中国稳定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外交手腕吸引。

毕竟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浪潮下,只有与中国紧密结合,才真正有底牌敢“硬刚”美国,这不是简单选择,而是被时代和利益裹挟的必经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财经   印度   美国   原油   原因   中国   关税   贸易   美方   现实   逆差   底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