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食品内参原创
作者丨佑木 编审丨橘子
一杯平价“快乐水”背后的柠檬,正在经历疯狂的涨价考验。
价格疯涨
近日,一份疑似蜜雪冰城发布的“关于柠檬价格调整”的通知在业内传播:受柠檬产季及市场行情影响,自2025年6月30日起(含),公司对全国各仓的柠檬售价由200元/件上调至255元/件。对于年销超10亿杯、标价仅4元的冰鲜柠檬水来说,这意味着原料成本突增27.5%。
通知虽未获官方证实,但已经有加盟商透露,“近期一箱柠檬要200块左右,几个月前才130多”。更有市场监测显示,6月下旬部分批发市场柠檬单日最高喊价飙至19元/公斤,大宗批发成交价达17元/公斤——折算下来,一件30斤装柠檬成本已逼近255元/件。
业内观点认为,这轮柠檬“坐上过山车”式涨价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使然。
首先,供给端大幅收缩。中国柠檬主产地四川安岳遭遇极端干旱天气,今年柠檬挂果率断崖式下降,据当地果农估计产量减半。作为“中国柠檬之乡”,安岳年产量高达60万吨,占全国柠檬产量的70%以上——一地减产对全国供应影响可想而知。
其次,全球产区同步失利。主要柠檬出口国土耳其等地同样遭极端天气侵袭,被迫限制出口。海外订单转向中国采购,国内原本就偏紧的柠檬供给被进一步瓜分。安岳当地业内人士称,“我们出口的柠檬很多”,外销火爆令国内留存货源更少。
与此同时,冷链囤货和库存见底也在推波助澜。柠檬属于耐储存水果,可在冷库中长时间保存。这反而给了一些中间商囤积居奇的空间。“柠檬放冷库储存时间长得离谱,有人在囤货”,业内业人士坦言,这种投机行为进一步推高了市场零散流通环节的价格。今年新季柠檬要到9-10月才大量上市,老季库存在初夏已逐渐见底,囤货者趁机抬价获利,使得短期市场更加供不应求。
最后,需求端旺季来临火上浇油。每年5、6月天气转热,全国茶饮店含柠檬的饮品进入热销期,需求量骤增。今年尤甚,新式茶饮流行将柠檬作为“顶流”原料,不仅蜜雪冰城,古茗、奈雪、乐乐茶等头部品牌乃至咖啡连锁都扎堆推出柠檬特调。其他食品领域如柠檬风味的小吃、甜品也很走俏。
“原本产量就紧张,又赶上出口疯抢和消暑旺季,下游需求一下子拉爆”。供需错配之下,价格水涨船高。今年4月全国柠檬批发均价9.94元/公斤,6月已升至12.8元/公斤,较4月涨约30%,同比涨幅高达60%以上。部分产地的小果收购价从去年的3元猛涨到9元/斤,批发市场更是“一天一个价”,一度高企到“论个卖”。
可以说,多重因素叠加造就了近五年来最高的柠檬行情,“柠檬比饮料贵”的魔幻现实在2025年夏天发生了。
各有对策
柠檬疯涨,首当其冲的是各大以柠檬茶饮为“招牌”的新式茶饮企业。然而对于涨价,行业反应却颇为克制。
据统计,截至6月下旬,包括蜜雪冰城、古茗在内的多个品牌柠檬饮品仍维持原价,并未跟风上调。一杯售价4元的冰鲜柠檬水在蜜雪冰城依然卖得“很卷”,喜茶的经典手打柠檬茶也维持在9元左右的亲民价,各家都不敢贸然触碰价格“红线”。原因很简单:柠檬水已成各品牌的重要流量担当和价格人设,说涨就涨并不容易。
以蜜雪冰城为例,4元冰鲜柠檬水是其明星产品,长期作为引流爆品存在。蜜雪总部对加盟商有明确要求:柠檬水不准擅自涨价,更不允许下架。一位加盟店主表示:“现在卖柠檬水都是在请客”,但总部不松口,加盟商只能硬扛。这种“总部维稳形象、加盟商消化成本”的做法,在蜜雪冰城内部已经引发了诸多的“进退两难”。
其他头部茶饮品牌同样将低价柠檬茶视为战略产品。喜茶曾推出9元手打柠檬茶、奈雪的茶以9.9元现磨咖啡引流,乐乐茶、新时沏等也有8-10元的平价单品作为“流量款”。这些畅销引流品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价格锚点,品牌轻易不敢动摇。
例如喜茶,虽然定位中高端(客单价动辄20+元),但也在基础产品线上加入了平价柠檬茶系列稳住大众市场;奈雪的茶则通过副牌和促销推出“9元茶饮”等活动,避免与蜜雪直接打价格战但也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乐乐茶这类新锐品牌本身价位居中,在此次柠檬涨价潮中保持观望,暂未对柠檬饮品定价作出调整。
当然,成本压力并非不存在,而是各家选择了不同方式消化。例如,去年底蜜雪冰城已经“偷偷”在部分大城市试点全线产品涨价1元。
据报道,2024年12月起北京、广州、深圳部分门店饮品普涨1元(冰淇淋等少数品类不变),并由总部客服证实属运营成本上升、市场环境变化下的试点调价。这一动作被业内解读为蜜雪对提价空间的小心试探。尽管涨幅仅25%(4元涨至5元),但当时在社交媒体亦引发热议,可见消费者对蜜雪涨价的高度敏感。
相比之下,喜茶、奈雪这些定位高端的新茶饮品牌对原料成本上涨有更强缓冲力:一杯喜茶饮品售价往往在20元左右,相当于三四杯蜜雪冰城的价格。较高的毛利率使得哪怕柠檬原料翻倍,品牌也能暂不调整终端售价,而通过内部消化或者调整其他高毛利产品来弥补。
因此,截至目前,喜茶、奈雪并未传出因柠檬涨价而上调菜单价格的消息。相反,这些品牌更关注产品创新和价值感塑造,通过推出新品、跨界联名等方式提升溢价,而不轻易触碰基本款定价。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腰部茶饮品牌已感受到市场压力。定位中端的人气品牌如古茗、茶百道等,客单价介于10-18元,在高端下探和低端卷入的“双面挤压”下日子本就艰难。柠檬大涨价无疑又增加了成本负担。这些品牌选择的策略是维持价格观望,一方面寄望柠檬行情属于短期波动,另一方面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短暂几个月熬过去就好了,不可能一直这么贵。”有行业人士乐观预计柠檬价格会随新产季回落。因此在消费者层面,新茶饮行业并未出现“轮番涨价”的连锁反应,各大品牌暂时保持了价格稳定。但这平静表面下,各自的供应链功力与策略差异已经开始体现。
“起底”柠檬
要理解柠檬为何说涨就涨,还需剖析其产业结构。
中国柠檬种植呈现高度集中格局。四川省安岳县是国内最大的柠檬产区,现有柠檬种植面积约48万亩,常年产量60万吨,约占全国柠檬产量的70%。重庆潼南区是另一主产地,两地合计贡献全国超八成以上的鲜柠檬供应。
可以说,中国柠檬基本“长”在西南一隅。而区域集中的后果是抗风险能力较弱——一处风吹草动,天下柠檬抖。今年安岳大旱,意味着全国柠檬减产已成定局。在产地不够多元化的前提下,其他小产区(如云南、海南的香水柠檬等)体量有限,难以弥补主产区缺口,因此只能通过价格飙升来平衡供需。
此外,柠檬价格机制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每年初春和盛夏,受新品上市和需求旺季影响,柠檬批发价常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以往,由于种植规模扩大、冷链库存等调节,价格涨跌相对温和。但柠檬作为农产品,终究绕不开“丰年贱、灾年贵”的周期定律。今年恰逢国内减产、国外抢货,库存消耗又快,多个因素叠加下的价格波动。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数据显示,4月中旬柠檬批发均价不到4元/斤,到6月下旬已涨至6.4元/斤,部分批次涨幅高达3-5倍。这种剧烈波动虽不常见,却也并非第一次:早在2021-2022年,广东湛江一带的香水柠檬收购价就曾因网红柠檬茶走红,从3元狂飙到30元一斤。可见当需求爆发而供给滞后时,市场会通过价格剧烈波动来传导信号和调节供需。
柠檬的流通与存储特性也会影响价格机制。不似高度标准化的期货农产品,柠檬没有全国统一的定价市场,多以产地收购价和批发市场交易价为准,信息相对不透明。这给中间环节的炒作留下空间。柠檬采收后可在低温条件下储藏数月甚至更久。
一些贸易商在产季低价收购囤货,待旺季提价出手,从中赚取差价。今年冷库囤积现象就被业内指出可能推高了价格波动幅度。同时,由于下游终端(饮品店)对鲜柠檬有稳定刚需,一旦货源收紧,中间商往往惜售抬价,“一天一个价”正是市场高温下投机情绪的反映。
最后,从需求端看,新茶饮的兴起显著放大了柠檬的消费弹性。据灼识咨询数据,当下每10杯现制柠檬水中有8杯出自蜜雪冰城。蜜雪一家的采购量就超过11万吨/年。再加上喜茶、古茗等连锁茶饮企业,单茶饮行业对柠檬的消耗量已不可小觑。夏季来临时,下游集中备货备料,更是对上游市场形成了一轮集中冲击。当上游减产、下游旺销,两头挤压之下,价格机制只能通过大幅上涨来缓解供需矛盾。
这一轮“柠檬狂飙”,正是柠檬产业链上各环节失调的综合反映。高度集中的产地、存储投机行为和季节性需求高峰,共同塑造了今年罕见的柠檬高价现象。
结语
一颗小柠檬引发的成本地震,让蜜雪冰城这样的平价帝国也感受到了阵痛。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再也不会将4元柠檬水视作理所当然的永恒福利——原料涨价若长期持续,要么价格终将上涨到5元以上,要么这杯亲民的柠檬水会从市场上消失。
商业不是慈善,低价的前提是供应链足够稳健高效。柠檬不会永远便宜,但企业可以选择未雨绸缪。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