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矛盾卖股”:控制权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难题!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图
上海南京西路上,一家星巴克门店的玻璃窗外,瑞幸、幸运咖的招牌在霓虹灯中交相辉映,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图景正映照在这片玻璃上。
“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7月30日,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在财报说明会上首次官方回应了中国业务股权出售传闻,语气平静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紧接着强调:“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前一天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似乎正走出阴霾,在业绩回暖之际寻求出售股权,这家全球咖啡巨头看似矛盾的行动背后,隐藏着对中国市场既依赖又担忧的复杂心态——既想借助本土力量对抗“瑞幸们”的围攻,又害怕失去对精心培育26年的中国业务的控制权。
最新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正迎来曙光。2025财年第三季度,中国区不仅实现了7.9亿美元的营收和连续三个季度的增长,同店交易量更同比上升6%,利润率持续环比增长,保持在两位数健康水平。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星巴克中国一系列积极自救。今年6月,公司宣布大幅下调非咖啡产品价格,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数十款产品平均降价5元左右,最低价探至23元。
在产品创新上,4月推出的“真味无糖”体系打破传统配方,提供500余种风味组合,开创了“只加风味不加糖”的健康咖啡体验。营销层面则积极学习中国同行,与五月天乐队、迪士尼疯狂动物城IP的联名活动引发社交平台现象级传播。
数字化业务同样亮眼。星巴克入驻京东外卖平台,成为首个打通京东会员体系的餐饮品牌,部分“咖啡+烘焙”组合补贴后降至10多元区间,直接杀入快餐价格带。
但表面的回暖难掩深层隐忧。客单价同比下降4%的数据,暴露出在激烈价格战下星巴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7828家门店的规模虽创历史新高,但面对瑞幸超20000家的门店网络和幸运咖的万店计划,星巴克的渠道优势正在弱化。
星巴克此次出售部分股权的计划,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史形成戏剧性反差。时隔8年,星巴克再次转变策略,从全面直营转向主动引入外部伙伴。回顾星巴克入华26年的历程,是一部典型的“先合作后收回控制权”的跨国企业扩张史:
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星巴克将业务划分为三大区域:华北由北京美大咖啡运营,华东及台湾市场交给统一集团,华南业务则授权香港美心集团。
随着中国允许外资企业独资经营,星巴克开始逐步收回控制权:2006年:收回华北地区90%股权,实现华北独资;2011年:提升美心星巴克持股至51%;2017年:以13亿美元收购统一持有的华东市场50%股份,实现中国内地全面直营。
当时收购华东1300多家门店时,星巴克毫不掩饰其野心:宣布到2021年将中国门店数发展至5000家。如今这个目标已被大幅超越——截至2025年第三财季,中国门店总数已达7828家。
从全面直营到主动“放权”,星巴克的策略反转背后是中国咖啡市场的颠覆性变化。曾经的高端咖啡象征,如今不得不应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掀起的9.9元价格战。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至29.58亿美元,同店销售额更大幅下降8%。这一数据与当前的回暖形成鲜明对比,也揭示了战略调整的紧迫性。
倪睿安在财报会上的发言揭示了星巴克看似矛盾的心态:既积极寻求出售股权,又强调要保留“相当比例”股权。这种平衡术反映了深层次的两难处境。
出售股权的动机显而易见。倪睿安明确表示:“不是资金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确保星巴克品牌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他提出了两大合作方筛选标准:必须与星巴克拥有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能成为在本地市场提升运营效率的绝佳伙伴。
潜在买家阵容豪华。据报道,Centurium Capital、高瓴资本、KKR等近30家机构已提交非约束性报价,估值高达100亿美元。其中高瓴资本投资了喜茶、蜜雪冰城;大钲资本则是瑞幸咖啡的大股东。
但矛盾点在于控制权分配。消息人士透露,大多数投资者希望获得控股权,以便拥有中国业务决策权并使之更符合自身投资策略。而星巴克可能仅保留30%的股份,其余由多家买家分摊,每家持股不超过30%。
这种股权结构设计既满足星巴克引入本土化运营经验的需求,又避免单一股东话语权过大。但“保留相当比例股权”的模糊表述,暗示着最终股权比例的博弈仍在进行中。
星巴克试图在三个维度取得微妙平衡:保持品牌控制与获得本土优势之间的平衡、短期资本回报与长期市场地位之间的平衡、全球标准化与本地适应性之间的平衡。
中国市场对星巴克的全球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第三财季,当北美市场同店销售额下降2%时,中国市场的回暖成为财报罕见亮点。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引入战略投资者只是星巴克中国新征程的开始。无论最终花落谁家,新股东将面临四大核心挑战——
①价格带的平衡难题。在维持品牌高端形象与应对本土价格战之间如何取舍?星巴克非咖产品的降价已是一次妥协尝试,但23元的价格下限仍远高于瑞幸的9.9元区间。
②下沉市场的效率考验。本季度星巴克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全国覆盖超过1000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在下沉过程中,如何避免单店效益稀释?如何调整产品组合适应县域消费习惯?
③数字化竞争的白热化。随着星巴克专星送登陆京东外卖,补贴大战中的客单价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如何在保持线上竞争力的同时维持利润水平?
④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文化融合。引入中国股东后,星巴克能否避免“两个老板”的决策困境?当美国总部的全球战略与中国本土市场的特殊需求冲突时,30%的股权能否保证星巴克的话语权?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星巴克能否实现倪睿安口中的“中国最卓越的业务之一”的愿景。
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的巨大铜罐依然闪耀,但中国咖啡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潜在交易估值高达100亿美元,但星巴克最珍视的并非资金,而是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品牌调性、咖啡美学、第三空间哲学。
随着竞购者名单越来越长,星巴克总部的高管们面临一个艰难等式:放弃多少控制权,才能赢得更多市场?答案可能藏在星巴克中国新开的7828家门店里——那些拿着平价非咖饮品的年轻人,那些在小红书上搜索联名款的学生党,那些在县级新店好奇张望的消费者。
总之,全球咖啡巨头放下身段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不可抗拒的引力。
议
网友热议
@程清风ajuv(IP沪):
表面卖股实则借力:用30%股权换本土资本的人脉和渠道,星巴克这波是拿品牌溢价套现运营资源。但高瓴(喜茶股东)和大钲(瑞幸股东)同时竞标太戏剧了——中国咖啡战争要变资本三国杀?
@芝士徐88(IP京):
坚持保留‘相当比例股权’就是怕被本土化玩坏!当年Costa卖给可口可乐后产品全线糖水化,星巴克要是丢了咖啡美学,第三空间变菜市场,老粉直接脱坑!
@水龙luky(IP宁):
财报说客单价降4%还骄傲?隔壁瑞幸周周9.9元,你星巴克最便宜的美式还要25块。引进资本不如先学会做平价咖啡,真当中国人人年薪百万?
@BrianLiu(IP粤):
北美市场下滑,中国成唯一增长引擎。现在高价卖部分股权,等经济复苏再回购,本质是跨国企业的风险对冲游戏。韭菜们还在讨论咖啡口味呢?
……
@Mr高宋棠(IP云):
清醒点!在县城新开的星巴克根本没人——小年轻嫌贵去蜜雪冰城,商务人士嫌low去独立咖啡馆。下沉不是挂个招牌就行,产品结构不调整,开万家店也是赔钱货。
@IAMPing(IPHK):
五年后回头看:这将是外资消费品牌‘以股权换生存’的里程碑。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全部本土化,下一个轮到优衣库?
最后一条,
行业预言家啊!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