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智能的时代,算法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当算法服务于资本又与权力精心合谋后,便成为一种无形锁链。它知道你爱看什么内容,知道你常买什么商品,能预判你明天会去哪里,甚至知道你的喜怒心情。表面上看这是技术的进步时代的进步;但若细细深究。算法的背后其实藏着资本的精心算计,它正以服务之名,悄然编织一张困住普通人的大网。
一、信息茧房:我们活成了数据的囚徒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打开手机,平台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爱看宠物的人满屏都是猫狗,关心时政的人眼前只剩争吵。那是因为算法系统早就摸透了你的“脾气”,看起来像一位“贴心管家”,实际上却悄悄将人锁进信息牢笼。某品牌创始人曾公开控诉,自己和家人因谣言被算法无限放大,甚至导致母亲在外界压力下离世,他的遭遇其实并非个例。
算法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本是为了“投其所好”,实施准确投喂,但长时间过度依赖这种机制,反而让人陷入“同温层”。长期接受单一信息的人,逐渐失去对复杂世界的判断力,感知力,进而变得偏激或麻木。正如一位网友自嘲:“我以为自己在刷平台内容,其实是平台内容在刷我。”这是多么令人冒冷汗的醒悟!
二、大数据:看不见的价格歧视
同样的外卖订单,老用户比新用户贵;同样的酒店房间,苹果手机用户比安卓用户多付钱。这些现象背后,是算法对消费者行为的准确分析。他们根据你的财富程度推送适合你的商品,平台通过不断收集用户数据,然后划分消费等级,目的就是实现利润蕞大化。
一位用户曾发现,自己频繁浏览某款护肤品后,平台悄悄提高了该商品的售价;而当他换用新账号搜索时,售价又恢复了正常。这种“看人下菜碟”的策略,本质是资本对普通人的剥削。算法不再是工具,而成了资本收割的镰刀。
三、困在系统里的劳动者
外卖骑手闯红灯、快递员日夜奔波,通过劳务转嫁责任,用高薪迫使你不得不大量加班,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价,底层人需要通过不停奋斗才能维持生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算法对劳动者生命的漠视。平台通过算法设定严苛的配送时间,超时罚款、差评扣钱,骑手们不得不在安全和收入之间挣扎,普通人在各种规则与制约中疲于应付。
某团曾因“蕞短配送时间”算法引发争议。一名骑手在采访中说:“系统算出的时间根本不够用,我们只能拼命跑,像机器一样。”直到舆论压力下,平台才承诺取消超时扣款,改为正向激励。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算法优化的本质,仍是资本对效率的无限追逐,而普通劳动者成了代价或“人工电池”。
四、资本与权力的共生游戏
算法的掌控者不仅是科技公司,更是背后的资本力量。当资本与权力合谋,算法的“锁链”便愈发牢固。例如,某些平台通过游说政策制定者,将算法规则纳入“灰色地带”,逃避监管;又或利用数据垄断,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更隐蔽的是,算法其实正在重塑社会权力结构。社交媒体上,流量成为新“货币”,资本通过算法扶持特定账号,操控言论风向。普通人发声的机会被挤压,而资本扶持的“网红”和机构账号则占据话语权高地。这种权力的转移,让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
五、破解:人性不能被算法定义
面对算法的围剿,普通人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用户主动关闭个性化设置,用多个账号“欺骗”算法;劳动者联合抵制不合理的配送规则;企业家们借媒体公开批评平台,呼吁监管介入。政府的行动也在加速。国家网信办推动“清朗行动”,要求算法公开透明,禁止大数据杀熟;某音、某团等平台不得不公示算法逻辑,将选择权交还用户。这些举措虽不完善,却是打破“算法黑箱”的重要一步。
结语:技术的温度在于人心
算法本无善恶,但当它沦为资本与权力的工具时,便会异化为锁住普通人的枷锁。社会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世界:算法服务于人,而非奴役人;技术拓宽视野,而非制造牢笼。
正如一位程序员所说:“代码可以计算利益,但计算不了人心。”当资本与权力试图用算法定义一切时,普通人有力的反击,或许是记住自己生而为人的温度:不盲从、不妥协,在数字洪流中坚守理性思考的权利。
(个人观点,一家之言!)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