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关于他的误解,并不简单,该澄清了

这几十年,有两个对中国有大贡献的大知识分子,受到的舆论抹黑是最多的。一个是郭沫若,另一个就是杨振宁。

带头抹黑他们的人,大都是胡适的吹捧者。这些人,其实也想黑钱学森,只是黑不动。但他们也没有放弃努力,就采取迂回战术,用捧低踩高的方式,得出了一个他们想要的结论:胡适对中国的贡献比钱学森更大,历史地位应该比钱学森更高。

还真有人还专门写文章论证他们的观点,题目就叫《胡适可能比钱学森更了不起,影响也更长远》。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要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抹黑钱学森、郭沫若和杨振宁,需要先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认同和推崇胡适。

因为胡适当年说了他们现在想说的话,做了他们想做的事,等于给他们打了个样,堪称他们的前辈楷模,相当于他们的祖师爷胡适在北洋时期支持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在抗战时期主张放弃东三省换取和平,遇到阻力后,又成立成立“自觉救国会”,宣扬对日妥协的主张。胡适还给秦桧翻案正名,抹黑过岳飞。胡适是崇洋媚外的代表,“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就出自此人之口,主张过全盘西化,对于中国文化,他几乎是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他还把国民党时期的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比喻为子与父的关系。

这样的胡适,对于那些爱美国不爱中国的人,怎能不产生共鸣,不大力吹捧?拔高胡适就是美化他们自己。

搞清楚他们为什么如此美化胡适,他们抹黑钱学森、郭沫若和杨振宁的主要原因也就找到了。

政治上的爱与恨,根源还是立场的不同。

当然也有很多一些人,与这类人的立场并不一样,但对郭沫若和杨振宁也有很多的误解,但大都是受这些人的影响,因为这些人的话语权很强,他们的声音可以传导到每一个网络平台。

因为这些人爱美国不爱中国,所以,他们也接受不了杨振宁先生晚年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

首先,他们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杨振宁先生要离开他们的理想国,回到他们怎么都看着不顺眼的中国,还要把国籍转回来。

其次,杨振宁先生的这个选择非常不利于他们用那句“人流的方向,就是文明的方向”的思想信条继续给中国人洗脑。

对此,朱邦芬院士看得就很清楚:“网络上谩骂、造谣和污蔑杨振宁先生的话很多,他几十年来被人骂惯了。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级别的科学家中第一个回到大陆的,又说了很多大陆的好话,所以台湾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攻击他,攻击得非常厉害”。

推崇胡适的人,在舆论上跟岛内是有很高的配合与默契度的,甚至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他们跟岛内的暗独势力也保持着一致,或者只谈和平,不谈统一,或者谈统一时,只允许和平方式。

这些人对杨振宁先生有不满太正常了。何况,杨振宁不仅仅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的学术水平和贡献,远远超出诺奖的高度。对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奖的成果,也就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论文,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郑洪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物理学界有一个通俗的说法,诺贝尔奖分为三等,第三等的贡献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贡献是第一等的1%,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其中的头等。”

对杨振宁先生来说,即便是诺贝尔奖中的头等,也依然不足以概括他的学术水平。

邓稼先曾说:“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的话,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YANG-Mills场(杨-米尔斯理论),就是规范场,他在这方面造诣非常高。”

这个杨-米尔斯理论在物理学上的地位到底如何,可以参照丁肇中说过的一句话,“提到本世纪的物理学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物理学最耀眼的“四大理论”,是牛顿的引力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以及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

那句“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不是爱因斯坦的荣耀,而是诺贝尔奖的荣耀”,也完全适用于杨振宁。

丁肇中说过:“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建立不朽功勋者,自杨振宁始”。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人摆脱了在科技上总感觉不如人的自卑感,正如杨振宁先生自己所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这里多提几句。有人做了统计,杨振宁先生的多数学术成果是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之前取得的。其中,他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在1954年提出的。他和李政道合作并获得诺奖的成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提出的时间是1956年。

他在诺贝尔奖颁奖致辞中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这样的人回到中国,还放弃美国国籍,对依然还滞留在美国的知识分子,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而且,他回国定居的时间2003年,正值美国实力达到了历史最巅峰,中国人对美国的崇拜情结也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一直到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的2015年,网络上都笼罩着浓厚的“崇美论”,评论区都是“美粉”占上风。

那些敌视他的人,不是不知道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他的学术成就越大,这些人对他的恨意就越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杨先生的人只能和他们一样心属美国。

当然,他们对杨振宁先生不满的原因也不限于此。杨振宁的政治观点与他们存在着激烈的冲突。

比如,对民主的看法。杨振宁先生就认为“什么叫民主?一般人以为竞选就是民主,但这只是民主的‘一个’解释。我认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是以整个人民生活状态跟前途为第一要义的,这才能叫民主。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现在很民主!”

杨振宁先生对新中国的政治态度,是这类人最不能容忍的。这些人不管在形式上表现为美粉、日粉还是台粉、国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交集点,就是不认同新中国以及新中国的奠基人,特别对前三十年,他们没少抹黑和诋毁,整体是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把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拔高为“黄金时代”。

1971年因为“乒乓外交”,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美国解除了针对中国的旅行禁令,杨振宁先生以探亲名义回到了中国,也借这次机会了解了新中国。回到美国后,他就努力正面宣传中国。多次公开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其中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的演讲,被整理成文字发在该校的《石溪通讯》上,题目用的伟人的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篇演讲稿有这样一段话:

“我发觉今天的中国是完全地改变了,和二十六年前我所认识的中国已完全不同。而这也就是我今天晚上想报道的事。在我还没有分别指出这些大变动之前,我想归纳一下我所见到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点,就是:‘精神’”。

“在我结束以前,我想总结一下我所得到关于中国人的精神的印象。在我居住的旅馆房间内,挂有毛主席写的一首诗。在日夕相对的两个星期当中,我对其中的两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特别欣赏。这大概是因为我认为这两行正集中表现了今日中国人民在政治形态上表现出来的雄心和期望。”

要了解他对新中国主要奠基人的评价,也可以搜索看看他于1976年在纽约华埠伟人追悼会上的悼词《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他还在欧洲、南美洲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积极宣传新中国的发展情况。

杨振宁先生的这次中国之行,在华人群体中引起积极反响,一些华人科学家也纷纷申请回国探亲,他对新中国的宣传,也改变了一些美国人受主流媒体影响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所以,那些人对杨振宁先生有那么多不满,就不奇怪了。只要爱国,就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不但爱国还在政治上认同新中国的杨振宁,自然会被他们当成政治上的敌人。

这些人对杨振宁先生的不满,还因为他对中国所作的贡献。

在他探亲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也是著名物理学家的周培源,对杨振宁先生的贡献给予的评价是:“杨振宁是首位访问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同时也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仅就这一方面的成就而言,杨振宁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他在美国设立了奖学金和资助计划,还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支持中国年轻学者在海外的学术研究,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他在中美关系解冻初期就积极推动科技交流,促成中国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并协助建立多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我知道的杨振宁》的作者、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说,“杨先生为祖国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愿意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他的爱国精神。”

杨振宁对中国物理学和教育的贡献,也可以看清华大学的讣告内容:“回到清华之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很多不了解他的人误解他,以为他不爱国,但了解他的人还恶意诋毁他,恰恰是因为知道他爱国,因为他给中国做出的那些贡献。

杨振宁先生回国定居后,也不是一些人说的养老。他为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范本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来更名研究院)的发展,投入了很多精力。2005年,他还为了该中心多方筹集资金1500万美元。他还个人捐款,在2010-2020年间就捐赠超200万美元用于培养青年学者。清华大学给他的每年100万元个人津贴的大部分,他也捐献了出来。这些也不是他给清华捐款的全部,早在1995年,他就给清华捐了100万美元。

在杨振宁先生的影响下,清华这个研究中心后来还吸引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家王小云等顶尖学者的加入。

在那些精神美国人看来,有这样成就的人,怎么能放弃美国的国籍,愿意做一个中国人呢?于是,这些人就开始各种抹黑操作,几十年都没有停止。他们不但自己恨杨振宁先生,他们还要忽悠那些爱中国的人一起恨他。

怎么能让爱国的人也产生共鸣呢?于是,吊诡的操作就开始了。反反复复说他晚年才回国,是为了回来养老,要么,就拿他和翁帆的婚姻说事,要么就跟长舌妇一样,拿李政道与他的个人纠葛进行片面解读。这些还不够,就开动谣言机器,说他:“18亿财产全归前妻子女”。

他是科学巨人,但并不是商业巨贾。有人算过,把他养老金、版税及其他收入都加在一起,杨振宁的个人资产大概率在500万至1000万美元。如果按照500万美元计算,他捐给清华的比例,就超过60%。即使按照1000万美元计算,他捐出的比例也超过30%。

杨振宁先生对待财富的态度超出了物欲横流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境界,如他生前所言:"真正的遗产是思想的种子,而非银行账户的数字。"他不但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做了,真正的言行合一。

那些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误解他,甚至诋毁他的人有几个能在财富面前持有这种心态并予以践行?

杨振宁先生要想养老,在哪儿都会生活得很好。他回国的2002年,正是崇美思潮大行其道的年代,当时普遍认为美国比中国发达,包括美国的医疗条件也比中国更好。有很多名人得了比重严重的病,就去美国治疗。如果只是为了养老,按照当时的主流看法,杨振宁留在美国更好。他的退休金也不少,在美国可以生活得很好。

所以,夏虫不可语冰。杨振宁先生的境界,不是那些诋毁他,敌视他的人所能比的。

他的个人品格和修养,很多与他有接触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葛墨林院士说,“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葛墨林说,杨振宁主张学术上的平等,他还讲了一件事。每次到南开参加理论物理讲习班,他都跟学生们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谈。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对他肃然起敬。80年代,杨振宁先生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录了他在中国大陆期间的一些谈话,其中不乏诸多赞美之词,预先看到文稿的杨振宁的朋友、中科院院士葛墨林都劝他删掉这些内容,说可能赞美过头了,不要引起误会,但是杨振宁却执意全部发表,让这样可以让大家了解他真正的心路历程。杨振宁先生的这份坦荡,就不是那个擅长观看风向,身段柔软,把自己的问题都推给时代的万能院士可比的。

文章写到最后,总结一下:有的人,即使身还在美国,却心里一直装着中国。与那些虽然人还在中国,却已经爱着美国的人,境界判若云泥。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明人明察”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历史   误解   简单   尹国明   中国   美国   胡适   诺贝尔奖   贡献   新中国   米尔   爱国   郭沫若   国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