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有云: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周幽王二年,陕西的泾河、渭河、洛河三条河流同时地震,河水干涸,岐山崩塌。诗经中形容地震如闪电雷鸣,山川颠倒,高岸变深谷,深谷变山丘。这场地震可能引发了山崩、洪水,导致河流改道或断流,对西周的农业和交通造成毁灭性打击。
《后汉书·五行志》有云:
“永和三年二月乙亥,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
(后汉书·顺帝纪):“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
东汉时,甘肃兰州一带发生地震,山体崩塌,地面塌陷,房屋倒塌无数。这是人类首次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录的地震,仪器虽距震中700公里,仍准确感应到震动。当时百姓看到房屋倒塌、地面裂缝,以为“天塌地陷”,陷入恐慌。
《明史·五行志》有云: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这场地震波及97个县,震中在陕西华县,余震持续数年。百姓描述“地裂泉涌”,地面裂开喷出黑水,房屋像积木一样倒塌,甚至平地冒出小山丘。据统计,死亡人数超过83万,许多家庭全家遇难,尸体无人收殓,灾后瘟疫横行。
《康熙郯城县志》有云: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
(蒲松龄《聊斋志异·地震》):“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这场地震发生在夜晚,房屋像波浪一样摇晃,许多人被甩出屋外。地震导致河水倒灌,鸡犬乱叫,百姓惊慌逃命,甚至顾不上穿衣服。震后,栖霞山裂开,沂水塌陷出数亩大的洞穴,幸存者流离失所,灾后饥荒和瘟疫接踵而至。
《乾隆宁夏府志》有云:
“酉时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平罗及郡城尤甚……地多坼裂,宽数尺或盈丈……三县城垣堤坝屋舍尽倒,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冻死、淹死甚多。”
地震后,地面裂开宽达数丈的口子,黄河水倒灌进城,最深处淹没房屋。百姓在寒冬中既被砸伤,又被冻死、淹死,灾后尸体堆积,臭气熏天。这场地震的破坏力不仅在于震动,更在于次生灾害的叠加。
古人对地震的描述虽简练,却充满画面感:
这些记载不仅是历史,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古人虽无科学仪器,却用文字记录了灾难的真相,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