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则消息震惊科技圈与汽车圈:苹果正式叫停已持续十年的造车项目“泰坦计划”,将所有资源转向生成式AI。
这个曾立志打造“颠覆汽车行业”的项目,累计投入超100亿美元,集结了全球顶尖人才,甚至差点收购特斯拉,最终却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马斯克得知消息后,在社交平台配上“致敬”“点烟”的表情包回应,而理想汽车CEO李想直言:“苹果放弃造车聚焦AI,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
苹果的造车梦为何破碎?这背后藏着技术、战略与时代的多重密码。
2007年,距离特斯拉首款车型Roadster发布还有一年,乔布斯就曾和苹果高管讨论制造汽车,当时高管们虽惊讶却很快被说服。
2008年,乔布斯又与“iPad之父”托尼・法戴尔深入交流造车想法,从车身外观、仪表盘设计到动力来源,两人多次交换意见。
但乔布斯认为时机未成熟——彼时传统汽车行业衰退,电动车企尚未兴起,最终搁置了计划。
乔布斯对汽车的热爱早已显露,他收藏了保时捷911、奔驰SL55AMG等多款车型,为规避加州的牌照规定,甚至每半年换一台同款新车。
这种对汽车的执念,在他2011年去世后,被继任者库克提上日程。
2012年特斯拉ModelS的发布引爆电动车市场,让库克看到了实现“乔布斯遗愿”的可能。
2014年,苹果正式启动“泰坦计划”,组建数百人团队,成员涵盖汽车工程、电池技术、机器人等领域的专家。
彼时的苹果财力雄厚:2014年净利润395亿美元,是全球最大汽车集团大众的20倍,现金储备超1500亿美元。外界普遍认为,这家能打造iPhone的公司,造汽车只是“降维打击”。
苹果从一开始就定下了“高到离谱”的目标:打造一款L5级完全自动驾驶电动车,取消方向盘和踏板,靠Siri实现全语音控制。
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标准,L5级自动驾驶能在任何道路、天气和交通条件下自主行驶,无需人类干预,而当时行业最高水平仅能达到L2级辅助驾驶。
为实现这一目标,苹果延续了“设计驱动”的传统,由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维主导设计。
他推出的概念车类似欧洲小型货车,采用对开门设计,内饰用木材和皮革打造,乘客成对而坐,中间配备触摸显示屏,完全没有传统驾驶位。
2015年,艾维用改装货车展示的Demo中,Siri能响应导航指令并提供餐厅菜单参考,在当时堪称“科幻”。
为快速积累自动驾驶数据,苹果2016年向滴滴出行投资10亿美元,试图借助网约车平台获取行驶数据和交通场景信息。
同时,苹果从特斯拉、福特等企业挖走大批人才,仅2018年就请来特斯拉前工程副总裁道格・菲尔德坐镇,并在亚利桑那州建成大型无人车测试场。
截至2024年,苹果累计申请248项汽车相关专利,仅次于通信和导航领域。
2020年,苹果造车迎来最接近成功的机会,却也埋下失败的隐患。当时特斯拉正陷入Model3产能危机,股价暴跌,分析师警告其现金可能数月内耗尽。
马斯克主动联系库克,提议苹果以600亿美元收购特斯拉,认为双方结合能更快实现“苹果汽车”的目标。
但库克拒绝了这一提议。
分析师事后分析,苹果管理层认为收购会带来一系列麻烦:特斯拉的管理层、生产体系与苹果文化难以融合,且苹果已确立自主研发路线,不愿被特斯拉的现有技术束缚。
从后续发展看,这一决定堪称“遗憾”——如今特斯拉市值早已突破万亿美元,600亿美元的报价成了“地板价”。
马斯克后来通过在中国建超级工厂、绑定本土供应链度过危机,而苹果则错失了获取成熟电动车技术和生产经验的捷径。
一位参与泰坦计划的员工透露:“拒绝收购后,我们才发现自主研发比想象中难10倍。”
泰坦计划的十年,也是“方向摇摆的十年”。项目先后换过四位负责人,每任领导都推翻前任规划,导致人力和资金严重浪费,被内部戏称为“泰坦尼克号灾难”。
2014年首任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定下“整车+L5自动驾驶”路线,主张软硬件全自研,目标2020年投产。
但两年后,他因进展缓慢离职,继任者鲍勃・曼斯菲尔德立刻转向,宣布“放弃整车制造,专注自动驾驶软件”,将目标从L5降至L2,恢复了方向盘和踏板。
2018年道格・菲尔德上任后,又将路线扭回“整车+L5”,裁掉200多名不符合目标的员工,重启整车研发。
到了2021年,负责AppleWatch的凯文・林奇接手,再次将目标调回“对标特斯拉的电动车+辅助驾驶”,完成了“造整车-做软件-造整车”的循环。
除了方向摇摆,产品定位也反复无常:从15万美元豪华车,降到10万美元以下中端车型,最后干脆只做技术研发。
一位工程师坦言:“我们经常刚熟悉L5的研发逻辑,就被要求转做L2,到最后都不知道项目核心是什么。”
L5级自动驾驶看似只是“技术升级”,实则需要突破多重瓶颈,而这些瓶颈即便到2024年仍未解决。
首先是数据壁垒。实现纯视觉路线的L5,需1000万小时真实驾驶数据和数十亿公里仿真数据。
特斯拉靠在售车辆实时收集数据,而苹果仅靠测试车和滴滴的部分数据,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其次是技术瓶颈:极端天气下传感器易失效、复杂路况算法难以预判、算力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至今困扰全行业。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直言:“汽车电动化是上半场,AI才是决赛,而L5的实现离不开AI突破。”
更尴尬的是控制核心Siri。苹果曾计划用Siri主导车辆控制,但实际测试中,Siri连基础指令都常出错,更别提应对紧急驾驶场景。一位测试人员透露:“喊Siri导航,它可能半天没反应,这种体验根本无法上车。”
苹果在3C领域的“霸权”,到了汽车行业彻底失效。在手机领域,苹果对供应商有绝对话语权,代工厂需迁就其严苛标准,即便利润微薄也愿合作。
但汽车行业供应链复杂,涉及上万个零部件,供应商根本不愿为“新手”苹果调整生产线。
一位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要求电池能量密度比行业标准高30%,还压价20%,没有厂商愿意冒这个险。”
更关键的是利润问题:苹果手机净利润达25%,而高端电动车净利润通常不足10%,即便苹果定价10万美元,首款车也难盈利。
作为上市公司,苹果无法向股东交代“低利润、长周期”的投资逻辑。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直言:“一家汽车公司的自然状态是死亡。”汽车制造的重资产属性、漫长的验证周期,与苹果擅长的“轻资产、快迭代”模式格格不入。
库克早年考察宝马工厂时曾自信表示“苹果能做到同样的工程水平”,但实际操作后才发现,造手机和造汽车“完全是两码事”。
2022年11月ChatGPT的发布,成了压垮泰坦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款产品让全球看到生成式AI的潜力,谷歌、微软、英伟达等巨头纷纷“AllinAI”,而苹果在AI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引发投资者恐慌。
此时苹果管理层终于醒悟:自动驾驶的核心是AI,与其花巨资造“AI的载体”,不如直接掌握“AI的大脑”。
汽车只是AI落地的一个场景,而AI能连接手机、耳机、眼镜等所有终端。2023年2月,泰坦计划员工收到紧急邮件,次日库克通过三分钟视频宣布项目终止,大部分员工转岗至AI部门。
这一决定得到内部认可,有员工表示:“生成式AI对iPhone的未来更重要,继续耗在造车项目上是浪费资源。”
与此同时,苹果叫停的还有智能眼镜项目,所有资源向AI倾斜,库克在股东大会上强调:“生成式AI将带来变革性机会,我们正大量投资。”
泰坦计划虽终止,但并非“一无所得”。苹果积累的AI和自动化技术,将应用于带摄像头的AirPods、机器人助理等产品。
业内专家认为,苹果短期内不会重启造车,但可能像华为一样,以软件或零部件供应商身份重返汽车链——毕竟其在车载系统、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仍具竞争力。
对于苹果造车失败,小米创始人雷军直言“非常震惊,深知造车难度”,何小鹏则惋惜“没想到苹果2024年退出牌局”。
而马斯克的“点烟”表情包,或许藏着复杂情绪:这个曾想被苹果收购的企业,如今成了苹果退出后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