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榆树中心小学召开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探索科技赋能教育新路径

2025年6月22日,“人工智能促进教学减负提质增效”专题研讨会在海淀区双榆树中心小学圆满举行。海淀区美育和校外教育科科长曹芳、专干曹希文、海淀区管理中心主任刘衍鹏、人工智能竞赛负责人刘毅、市赛人工智能裁判长蒋晓欣、双榆树中心小学朱丹校长、韩雪冰副校长、清华大学李鸣超与王港专家出席会议,共同探讨AI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海淀活动管理中心刘毅老师对人工智能科技竞赛的发展与辐射各校成果进行阐述,开展人工智能项目的经历和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竞赛规模呈上升趋势,精准的捕捉到科技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双榆树中心小学人工智能团队的成员对人工智能促进教学提质增效进行汇报。

科技副主任马郑从学校角度汇报这一年级学校开展教师 AI 素养培训、多学科AI课程研发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实践成果展示环节,学校三位教师从不同学科维度展现了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王锦异老师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数学个性化教学》为题,通过学情动态分析模型,构建了智能分层作业系统。

陈雨老师在跨学科美育课程《当AI遇见北京中轴线——一场美育课堂的奇妙碰撞》中,依托“豆包”生成式AI进行文化意象解构,借助“即梦”AI绘图工具指导学生完成《制作先农坛门票》创作,将建筑美学、历史文脉与智能设计思维有机融合。

赵方华老师则在《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双师课实践汇报》中,重点展示了与清华大学共研的“心理小屋”多模态人机对话系统,该AI心理导师已累计完成百余次学生情绪画像构建,配合教师端形成“监测-干预-反馈”闭环,有效提升心理辅导覆盖率。

三大实践案例充分印证了AI技术在实现精准教学、跨学科创新及心理健康支持领域的突破性价值。

专家热议:

AI教育的边界与核心价值

王港博士深度解析AIGC辅助设计活动经验,从赛项设计思路到技术挑战为与会者提供专业视角,介绍了美学与AIGC的结合,并抛出了讨论话题,如何更好的利用AIGC融入到美育中。

各位专家老师也在会议中从教育的角度展开讨论。

蒋晓欣裁判长指出,AI在技术和效率层面有优势,但在情感共鸣、思维创造等方面存在局限。实验显示其生成作品需人工调整,评审应关注人的主导因素,倡导“AI+人味”模式。

曹芳科长强调:“教育本质不变,AI应作为‘助学、助教、助管’的工具。””她肯定学校主动探索的同时,提出未来将推动区域内AI教育论坛的举办,以促进校际资源整合。

朱丹校长提出AI应用的三大核心命题:“学生为主、AI为辅”的主次关系、“教育需求优先、技术适配在后”的先后逻辑,以及情感道德引导的必要性。她表示,学校正积极申请加入海淀区AI教育核心组,计划在课程研发、师资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

最后曹芳科长在致辞中特别感谢双榆树中心小学在组织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竞赛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学校在 AI 教育落地中的探索价值。未来双榆树中心小学将持续探索“AI标准化工具+教师个性化育人”模式,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画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科技   人工智能   中心小学   研讨会   路径   海淀区   美育   老师   学校   裁判长   技术   教师   清华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