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停止5类运动,很可能加速血栓形成!等血管“堵死”就迟了

“小王啊,听说你最近爱上了快走和跳绳,运动真是越来越多样了!”一大早,63岁的王大爷和邻居在公园闲聊,脸上带着得意的微笑。他刚退休,想趁机锻炼身体,有些年轻人喜欢的运动也想试试。可是,没想到十几天后,一天清晨,王大爷运动结束后突感小腿肿痛、胸闷气短,家人赶紧将他送到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表情凝重地说:“您这是典型的静脉血栓迹象,再迟一点可能就酿成大祸。”王大爷吃惊地问:“怎么会这样?运动不是越多越好吗?”其实,这个“误区”困扰着千千万万渴望健康的人,有些运动方式不仅没让血管更通畅,反而可能加速血栓的发生,等血管“堵死”再后悔就晚了

到底是哪5类运动特别危险?经常做真会“自毁健康”吗?毕竟预防血栓,远不是“多运动就好”这么简单。下面,就来揭开这个悄然“埋雷”的真相。

运动方式真的越多越好?专家权威解读

很多人都相信“生命在于运动”,但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等多项研究警示:并非所有运动都利于血管健康。反而,个别不当运动或极端锻炼习惯,会增加血栓风险

2023年,《柳叶刀•区域健康》刊登的一项中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13.7%的中老年人,参与过“高强度、长时间、间歇性”运动后,血液黏稠度明显升高,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约10.9%。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剧烈或高冲击力运动(如跳绳、冲刺、负重深蹲等)会造成血流速度骤变,血管内皮损伤,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及血液凝固系统启动。另一方面,久坐后突然激烈运动,容易让原本局部静滞的血液受到剧烈扰动,血栓由小变大、甚至脱落堵塞重要血管

比起运动本身,方式和细节才是关键。有研究比对,慢跑和适度快走,发生静脉血栓的比例仅为2.5%,剧烈无氧+久坐人群高达9.2%。所以运动应该“适量、适宜、适时”,科学锻炼,才能为健康加分!

马上停止这5类运动形式,小心血管悄悄“堵塞”

1.高冲击力持续跳跃

听着动感的节奏,不少中老年朋友也开始跳广场舞甚至挑战跳绳和有氧搏击。但医学证据表明:高冲击反复跳跃,让下肢血管短时间内剧烈受压,血液回流易受阻,最易诱发深静脉血栓或栓子脱落。

2021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一项涉及1080人的跟踪数据发现,经常跳绳的50岁以上人群,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比慢走组高1.7倍。

2.长时间负重深蹲/硬拉

有些人觉得负重可以快速“锻炼肌肉”,可过度负重不仅拉伤膝盖,更会让股静脉、腘静脉受到强烈挤压,导致血流缓慢,血液淤积。哈佛医学院2022年研究报道,健身房负重深蹲组静脉血栓风险增加约16.2%。

3.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

天气炎热还选择晨跑、高温瑜伽?研究显示,高温会让人体脱水,血液浓缩、流速变缓,尤其中老年人,极易形成“高凝”状态,血小板活化。武汉同济医院监测表明,夏季39°C高温下运动25分钟,55岁人群血液黏稠度较常温下上升了13%左右

4.久坐后突发冲刺跑

上班久坐,偶尔“补救式”地冲刺、爬楼?恰恰危险!双下肢静脉长时间静止,形成“血液淤积”,突然剧烈运动反而可能将“潜伏的血栓”冲出原位,引发肺栓塞、高危脑梗。

5.极端耐力类运动

马拉松、铁人三项、超长距离骑行对年轻人勉强凑合,但对于心血管条件欠佳的中老年人,是巨大的血管挑战。大量数据证实:极端耐力活动会引发应激反应,促使血管收缩、血液流速波动,血栓风险显著提升。中国35-60岁耐力运动爱好者中,突发静脉血栓或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健康对照组高出8.4%。

科学运动建议,正确保护“血管健康”

如何避免运动带来的“隐形风险”,日常锻炼更科学?

建议参照《中国心血管健康与运动指南》(2021版):

小步慢走,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不能唱歌”为宜,每次持续20-40分钟,“间歇式”休息不超过5分钟

尽量选择平稳、柔和、有氧运动,如太极、平地健走、缓慢骑行、八段锦等,有益血管通畅,减少血栓形成。

避免空腹、极度疲劳、气温骤变以及高温时段运动,选择合适时间段(如早晨9-10点、傍晚6-8点)。

有静脉曲张、心血管病、糖尿病、肾脏病等基础病的人,每次锻炼前后都要热身拉伸,适度调整运动强度。

多饮水、补钾护血管,防止脱水、血液浓缩;配合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提高血管弹性。

运动后若出现持续肿胀、乏力、呼吸不畅、局部皮肤变色或疼痛,请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切不可“强忍不理”

每个人的具体身体状况和风险不尽相同,“科学运动”才是健康长久的关键。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盲目跟风,把好心思变成“隐患埋伏”。

今天开始回想自己的运动习惯,从源头避免血管大“封锁”。健康的身体不是靠“硬拼”,而是靠科学坚持、懂得取舍。别等血管“堵上”才后悔,给家人和自己留个安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参考资料:

《柳叶刀•区域健康》2023年第6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1卷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运动指南(2021版)》

《哈佛医学院健康报告-血管与锻炼特集》2022

《武汉同济医院血液研究白皮书》2021

《中华医学会静脉血栓防治指导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养生   血管   血栓形成   血液   健康   血栓   剧烈   风险   高温   中国   科学   同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