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就不死追了?

1935年10月,红军翻过了高原,穿过了草地,跋涉两万五千里,终于在陕北吴起镇落了脚。

就在长征队伍刚刚站稳脚跟的时候,毛泽东站在山坡上,看着远方的黄土地,轻轻说了一句:“到陕北,就安全了。”

这句话不是随口一说。那些年红军一路被追得狼狈不堪,怎么一到陕北,几十万国民党的大军就突然像没电了一样,不追了,也不打了?

陕北是另一条出路

当时不少红军战士都以为长征就是逃命,走到哪算哪。可毛泽东早就想清楚了,长征不是逃,而是找一块能安身立命的地方。

毛泽东心里早有杆秤,这落脚的地方绝不能瞎选。得是能让队伍扎下根、喘口气的地儿,还得能慢慢攒力气、谋发展。

最关键的是,得离国民党重兵把守的江南、中原那些核心地带远些,免得刚站稳就被围堵。一路往西、再往北走,最终选中了陕北。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偏偏是陕北?这地方贫瘠得很,风沙大,交通又差。可别忘了,这里早就有红军的老根据地。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干了好几年,老百姓认红军,地方政权也基本站稳了。而且地势复杂,沟壑纵横,打游击再合适不过。

红军踩着草鞋踏进陕北的那一刻,心里头那股悬了大半年的劲儿终于松了。这哪是到了陌生地界,分明是摸到了 “自家门槛”!

满眼的黄土坡虽贫瘠,可路边老乡递来的一碗热米汤、窑洞上挂着的红军标语,都让这群走破了脚、饿瘪了肚子的战士们,真正有了 “能好好歇口气” 的踏实。

蒋介石打不动了

当年蒋介石对红军恨得牙痒痒,咬牙抽调了几十万嫡系部队,从江西一路追到西南,又堵到西北,恨不得把红军连根拔起。

可红军偏不按他的路子走,打不赢就走,越打越往北边挪,最后干脆钻进了大西北的黄土沟壑里,那些沟沟坎坎绕得国军晕头转向,想追都找不着北。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在中南和华东,想要调过去打陕北,不是说走就走的。那时候交通条件差得很,黄河一拦,粮草跟不上,兵走一半饿死一半。

更别说,陕北地形复杂,红军在那儿像鱼在水里,国军打进去就像掉进泥潭,动弹不得。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蒋的面前:日本人已经盯上华北了。

1935年,日本人在东北搞了个“满洲国”,接着又在华北搞“自治运动”,一步步蚕食中国北方。蒋介石不傻,他清楚,要是这个时候把兵力全砸在陕北,那万一日本南下,北平、天津可就保不住了。

所以他收了手。不是放红军一马,而是现实逼的。他把主力收回华北,防着日本,留下胡宗南守在西安周边,表面上还在围剿,其实就是看着红军别乱跑。

这时候的蒋介石,心里其实挺烦。他既怕红军趁机壮大,又怕张学良和杨虎城那些地方军头不听话。红军成了他心头的一根刺,可他又暂时拔不掉。

红军没闲着,反而越扎越深

到了陕北,红军可没敢闲着歇脚。虽说前头没了国军日夜追赶的炮火,可身后的烂摊子真不少,士们大多穿着露脚趾的草鞋,枪栓上还沾着长征路上的泥,粮仓里的小米只够撑半个月,连开会的窑洞都得借着老乡的土炕。

长征一路死伤无数,枪支弹药也所剩不多,战士天天吃的是小米、野菜,穿的是打补丁的军装。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把根据地建起来了。搞土地分配,重建苏维埃政权,还开始自己种地、打井、修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人天天开会研究策略,想着怎么把这块地盘守住、发展起来。

这时候,刘志丹的名字特别响。他是陕北本地人,熟悉地形,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红军靠着他打了几个漂亮的战斗,把周边国民党军队赶得七零八落。老百姓看着红军守纪律、不抢粮,反而愿意支持他们。

有回朱德撩着窑洞的粗布门帘进去,就见几个战士围着炕头的小火堆,捧着缺了口的粗瓷碗,喝着飘着几片野菜的清汤,碗里别说馒头,连块红薯都没有。

他蹲下来,伸手摸了摸火堆旁战士冻得发紫的手,叹了口气,声音不高却挺有劲儿:“咱们现在是穷,可穷不怕,只要咱们心齐,就有盼头,就有希望!”

这种希望,不是空口说说的。红军靠着陕北的基础,慢慢恢复元气,部队一天天壮大了起来。

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局势

1936年冬天,西安忽然传来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把蒋介石给扣了。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张学良早就有这个打算。他是东北军的老大,曾经是蒋的心腹。但自从“九一八”后,蒋让他放弃东北,他心里就有气。在西北待久了,他看见红军纪律严明,越看越觉得这帮人不是“土匪”,而是真正想救国的人。

张学良私下和周恩来接触过几次,觉得共产党人并不是想分裂国家,而是想抗日救国。他心里那个天平,慢慢倾向了红军这边。

结果,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抓住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下全国震动,南京那边一片慌乱。红军这边也不敢轻举妄动,毛泽东、周恩来都在研究怎么应对。最后决定,不搞武装夺权,而是谈判解决。

周恩来亲自去西安,和张学良面对面谈了几天。蒋介石一开始死活不认,后来看到没人来救他,又看了看眼前的局势,终于松口:愿意停止剿共,联合抗日。

等蒋介石平安回到南京,国共合作抗日的事儿总算落了实,红军正式换上了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的番号。

这一改可不一般,以前咱们是国民党通缉令上的 “共军”,走到哪儿都得藏着掖着;现在不一样了,咱们成了名正言顺的抗日武装,能光明正大地扛着枪,去前线打鬼子!

结尾

红军长征走到陕北,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国民党不再死追,是现实让他们追不了、打不动、也打不起。

陕北这一落脚,让红军有了喘息的机会,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从那一刻起,红军变成了中国抗战的重要力量,也开启了共产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之路。

毛泽东那句“到陕北就安全了”,听起来平常,其实背后藏着无数人的牺牲、战略的转变,还有那一场场看不见的较量。

参考资料:《毛泽东传(1893—194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红军长征记》 金冲及著,人民出版社

《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整理,远流出版公司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陶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徐中约著,牛津大学出版社

《西安事变纪实》 胡素珊著,解放军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历史   陕北   红军   国民党   万大军   蒋介石   周恩来   华北   西安事变   窑洞   中国   人民出版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