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罪人。”这是向来温文尔雅的周恩来总理对一人作出的罕见决绝的评价。
但同时也是这一人,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迎来个人军事生涯巅峰,一时出尽风头,载入史册。
其97岁谢世时,台湾国民党当局谓之“英特之才,文韬武略的一生”,蒋经国则在追悼文中称之“股肱元首,羽翼中枢”。
如此正反两极,褒贬不一的评价,说的便是国军陆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大管家何应钦。
何应钦出生于贵州,是中华民国史上一个从贵州山沟里走出来的传奇人物。
蒋介石取得和执掌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的嫡系部队是“黄埔系”,而“黄埔系”从最初的缘起到发展壮大,都与何应钦有关。
在“黄埔系”当中,何应钦有着和蒋介石并称,“位极人臣”的地位,又有着“黄埔系保姆”的称号。
1924年,孙中山命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何应钦经引荐受邀担任该校教务长。具体引荐事宜有多种说法,但不论哪种,都离不开蒋介石。
原来早在此之前,何应钦便已结识了蒋介石。1909 年,19岁的何应钦以清政府陆军部留日考试第1名的成绩,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27 期步兵科学习。
而蒋介石,正是他的学长,年龄上大他3岁,两人在东京结下同窗之谊,这段渊源深刻影响了二人此后的政治生涯。
作为黄埔军校的实际管理者,何应钦主持制定教学大纲,将日本士官学校的训练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925年在镇压陈炯明叛乱的斗争中,何应钦率教导团浴血奋战,在棉湖一带和陈炯明的军阀部队打了一场军事史上十分著名的战役——棉湖战役,此战教导团虽伤亡惨重但战果辉煌,教导团以3000余人兵力硬撼陈炯明2万精锐,取得空前胜利,打出了黄埔军校的军威。
经此,何应钦一战成名,成为蒋介石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何应钦与蒋介石亲密背后也生嫌隙。
北伐末期,蒋介石遭桂系逼宫,第一次下野时,何应钦选择了沉默。
尽管事后蒋介石复职,但两人之间的信任裂痕已难以弥合。这种既依赖又猜忌的关系,贯穿了何应钦此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内,国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身着笔挺的陆军上将制服,正襟危坐在受降席上。
当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双手呈上投降书时,时年65岁的何应钦微微欠身,接过这份改写中国命运的文件。
这一刻,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何应钦个人军事生涯的高光,就此载入史册。
而值得一提的是,何应钦作为侵华日军投降的受降代表,是蒋介石经过深思熟虑,亲自选定的。
在此之前,蒋介石很清楚,谁来代表他接受日本的投降,将为世人所注目,那他又为何选定何应钦呢?
这和何应钦长期对蒋介石亦步亦趋,坚持反共,排斥异己,消极抗日有很大的关系。
回顾黄埔军校早期的何应钦,是革命的,进步的,对共产党人参加到军校各项工作中都欣然接受,在五卅运动爆发后,还能支持省港大罢工和广东各地工农运动,在两次东征和北伐运动中身先士卒,亲手参与缔造了黄埔军魂,赢得了军校师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但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何应钦和蒋介石紧密勾结在一起,在反共道路上越走越远。
1933年到1935年间,何应钦按蒋介石的旨意,先后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让出了中国在东三省、河北、察哈尔的主权,同时还答应制止华北地区的抗日活动。
这样种种妥协退让的行动,就是为了使蒋介石能集中兵力在南方和西北地区专心于所谓“安内”。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何应钦立即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处置办法。
这时的何应钦,又生了二心,一度企图置蒋生死于不顾,主张用武力解决事变,进而取代蒋介石,被宋美龄斥为“想借刀杀人”。
不过美梦终落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平安归来。
当时,何应钦惭惶万状,此后只能对蒋介石愈加唯命是从,生怕蒋介石翻旧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在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任上负责整编川军的何应钦匆匆赶回南京。
在抗日战争中,何应钦则被人们视为亲日派人物,8年抗战,他的行动轨迹总是为蒋介石的意志所左右,并积极为之卖力。
1941年,何应钦遵从蒋介石旨意,在幕后策划,命令其亲信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组织了对新四军的进攻,制造了“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
也正因如此,他被周恩来怒斥:“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如此,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何应钦的沉默,以及西安事变时何应钦的二心,也不过蒋何关系中的一个小浪涡,终究冲不垮两人长期合作的基石。
也正如此,1945年9月9日的受降仪式,蒋介石亲自选定了何应钦代他接受日本的投降,而这为何应钦的军事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他代表中国接受冈村宁次投降时,全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然而,他在受降仪式上对日军将领的过度礼遇,以及战后庇护冈村宁次等战犯的行为,也成为其历史评价的污点。
战后的何应钦陷入政治漩涡。
1946 年,蒋介石扶持陈诚取代其已稳坐14年的军政部长职位,将他外放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任命他为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兼参谋总长,主要任务是接受美援装备,整训军队,准备对日军发动攻势作战。
不过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已经基本不再用何应钦了。1948 年何应钦出任国防部长后,面对解放军的凌厉攻势,提出“总体战”计划,但沦为空谈。
何应钦成了没有固定的班底、没有属于自己的部队的“摆设”。
这时,对于“主人”来说,“管家”易人,更容易集中权力。
1949 年 1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何应钦临危受命担任行政院长,试图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但最终随着南京的解放而彻底失败。
败退台湾后,何应钦只被蒋介石授予了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虚衔。
1952年10月国民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蒋介石连任国民党总裁,另外重新选举出32名中央委员和10名中央常委,而这其中,均不见何应钦的名字。
这也意味着,何应钦被彻底驱逐出了权力核心。
之后,何应钦转而投身民间组织,致力于推动台日关系,对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倡导发展旅游,从事公益慈善等等。
1987年10月21日,何应钦以97岁高龄离开人世,自此走完复杂矛盾而多面的一生。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