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是穷省吗?为什么看着比越南领先100年!
9月,一个越南博主记录了贵州贵阳的车水马龙,并将其制作成视频发到了“洋抖”上,没想到一下子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不少越南IP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直呼不可接受。
明明印象中是中国的贫困省份,却能拥有地铁、和河内、胡志明市相匹配的基建呢?
阮文泰在越南小有名气,常年靠拍摄各国城市对比视频吸粉,此前因吐槽东南亚部分城市基建落后,积累了不少拥趸。
2025年9月中旬出发前,他还在社交平台预告,去看看中国西南部最穷的地方,带大家看看真实的差距。
抵达贵阳当天,他扛着相机直奔市中心,本想捕捉“落后”素材,可眼前的景象让他犯了难。
中华中路的车流有序穿梭,行道树与霓虹灯相映,喷水池地铁站外的商圈人来人往,丝毫没有“穷省”的影子。
他在地铁站架着手机拍了10分钟,没遇到一次拥挤推搡。
自动售票机支持支付宝、微信甚至越南盾兑换支付,保洁阿姨拿着智能终端,扫过地面就能实时上报清洁情况。
没办法,他只能将这些在中国人眼里“平平无奇”的日常,剪辑成视频发出去,却不曾想彻底点燃了越南网民的讨论欲。
有网友直接在评论区质问,你不是说这里是中国最穷的省吗为什么地铁站比河内的还干净?
还有人带着自嘲感慨,我们官员天天说经济增速快,结果连人家最穷省的马路都比胡志明市的宽,这脸打得疼。
这场本想找优越”的探访,最终变成了越南网民的认知崩塌现场。
而这一切的背后,不过是贵州撕掉旧标签后,最真实的日常,那些曾被“山区贫困”定义的土地,早已在发展中换了新颜。
没错,贵州确实曾因95%土地是山地被调侃“地无三里平”。
可如今,它有了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称号。
全球前100座最高桥梁中,贵州占了48座,北盘江大桥以565米的高度稳居全球第一,开车驶过这座桥,脚下是云雾缭绕的峡谷,曾经的天堑早已变成通途。
更让越南网民意外的是贵州的交通密度。
2024年,贵州高速公路里程突破9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就连黔东南的偏远侗寨,水泥路也通到了家门口。
不仅如此,贵阳龙洞堡机场还开通了至曼谷、吉隆坡的包机航线,从贵阳坐高铁到南宁仅需2小时,农村物流网点实现当日达。
反观越南,全国仍有多个省份未通高速公路。
从河内到岘港的国道,全程600多公里要走6个多小时,雨季时部分路段泥泞不堪,连货车都得小心翼翼。
有越南网友在评论区吐槽。
从河内去胡志明市坐大巴,堵了10小时,而贵州人从一个市到另一个市,高铁半小时就到,这差距太明显了。
穷不穷,得看和谁比,这条越南网民的评论,道出了最现实的差距。
2024年贵州GDP突破2.26万亿元,人均GDP达58000元。
反观越南呢?
不仅全国人均GDP仅4700美元,即便是最发达的胡志明市,人均也只有7600美元,贵州的人均水平,已经超过了越南的经济龙头。
撑起这份经济实力的,不只是茅台这样的传统产业,还有大数据这个“新引擎”。
在贵安新区,苹果公司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静静运转。
这里存储着苹果在中国及东南亚用户的海量数据,服务器散热依靠贵州的自然冷凉气候,能耗比沿海低30%。
腾讯“东数西算”节点落地后,直接带动上千人就业。
中老铁路的开通,更让贵州成了中国对接东盟的贸易节点。
2024年贵州通过中老铁路向东盟出口茶叶、轮胎等产品,运费比越南本地运输低三成。
有越南商人在评论区无奈表示,从河内运一批橡胶到胡志明,运费比贵州运到曼谷还贵,这怎么竞争?
当贵州用基建、经济、教育的实力打破偏见时,人们难免好奇,曾连饭都吃不饱的贵州,究竟凭什么实现逆袭?
答案藏在政策、基建与产业的协同发力里,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的节奏。
政策红利是贵州逆袭的“引路灯”。
2022年,国务院明确支持贵州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2023年“东数西算”工程启动,贵州成为八大核心节点之一,政策倾斜让贵州得以承接298个沿海转移产业项目,从电子元件到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不断完善。
基建破局则是贵州发展的“铺路石”。
过去十年,贵州累计投入超上万亿元用于交通建设,除了桥梁与高速,还建成了多个民用机场、高铁线路。
在黔西南州,贞丰县的农村公路实现“组组通”。
村民以前背玉米去镇上卖,要走2小时山路,现在骑电动车20分钟就到,还能在网上卖,收入涨了不少。
而除了大数据,贵州还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
六盘水市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光伏电站,2024年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0万吨。
遵义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吸引了宁德时代等企业入驻,产品远销欧洲。
从政策到基建,再到产业,贵州用三驾马车拉动发展,把曾经的区位劣势变成了特色优势。
证明只要找对方向,“穷省”也能走出自己的逆袭路。
而贵州的逆袭,正是中国不让任何地区掉队的一个缩影。
贵州的逆袭从不是偶然。
它曾是中国贫困省之一,却靠政策红利、基建破局、产业转型,把群山阻隔变成了桥梁博物馆,把数据洼地变成了算力高地。
这背后,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是东数西算工程的精准落地,更是一代又一代贵州人敢闯敢试的结果。
从西藏雅下水电站的轰鸣,到贵州“天眼”望远镜捕捉宇宙的信号,从新疆的风电基地到云南的跨境电商。
中国大地上,没有永远的“穷省”,只有待释放的潜力。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