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五期为何没出名将?好样的都投了红军,留级生都归了老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黄埔军校五期的学员,照理说该是将才辈出,可为什么这批人最终没能成名?有的甚至成了历史的旁观者,没能走上战场的最前线。

更奇怪的是,那些真正有才华的,竟然都跑去了红军,留在老蒋身边的,大多是些“留级生”。

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是战略失误,还是人心的偏差?

生源危机

1926年,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已经走到尽头。

这一年的"中山舰事件"成为了转折点,标志着蒋介石开始背离革命路线。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埔军校开始筹备招收第五期学员。

与前几期相比,黄埔五期的招生情况却出现了明显变化。

虽然表面上看招生规模扩大到了3300人,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实际上生源质量却在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当蒋介石的真面目逐渐暴露后,许多进步青年不再选择进入黄埔军校这条路,而是直接奔赴革命前线加入红军队伍。

为了凑足人数,黄埔军校不得不大量收纳第四期的留级生,这些学员本身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按时毕业。

就这样,在1926年11月,黄埔五期带着这样的"先天不足"开始了招生。

到1927年8月毕业时,2418人顺利毕业,而有882人留级,这个留级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一切都说明,五期的整体情况并不理想,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

谁说"五期无名将"

提起黄埔军校的杰出校友,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

黄埔一期出了徐向前、左权、陈赓、胡宗南、杜聿明、黄维;二期有邱清泉、余洒度;三期走出了王耀武、戴安澜;四期则有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风云人物。

但一提到五期,很多人就摇头表示"不记得有什么名人"

这种印象在历史评价中根深蒂固,仿佛五期就是黄埔军校历史上的一个"断层"。

这种观点真的成立吗?

当我们深入研究黄埔五期的毕业生去向,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浮出水面:五期确实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只是他们大多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

许光达,这位后来的开国大将;赵尚志,抗日联军的传奇领袖;宋时轮,新中国的开国上将;陶铸,杰出的政治领袖。

杨至成,又一位开国上将;郭汝槐,在国民党内部工作的地下工作者;廖运周,带领部队起义的将领......这些都是从黄埔五期走出来的杰出人物。

国共分道扬镳

要理解黄埔五期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回到1921年,当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的建议。

1924年3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招收了470人。

从一开始,黄埔军校就是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创办的,共产党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国共合作的基础逐渐动摇。

蒋介石开始背离革命路线,与共产党的矛盾日益尖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黄埔五期的学员们迎来了他们的军校生涯。

当他们在1927年8月毕业时,国共合作已经全面破裂。

面对这样的历史分岔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军官选择了跟随共产党继续革命道路,而不是留在国民党的体系内。

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命运,也决定了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

由于主流历史叙事长期以来更多关注国民党一方的将领,那些加入共产党的黄埔五期生自然就被排除在"著名黄埔将领"的叙事之外了。

国民党系统内的发展天花板

对于那些选择留在国民党系统内的黄埔五期生,他们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到1927年,国民党的军事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的学员们已经占据了各级军事指挥岗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事结构。

作为后来者,五期生要在这样的体系内脱颖而出,难度可想而知。

军队系统历来讲究资历和关系网络。

早期黄埔生不仅与蒋介石等高层领导有直接联系,还有更多的战斗经验和资历积累。

相比之下,五期生既缺乏高层人脉,又面临晋升空间受限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共对抗的加剧,蒋介石对军队的控制越来越严格。

政治背景和个人忠诚度成为晋升的重要标准,而不仅仅是军事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才华的五期生也难以施展抱负。

共产党队伍中的五期生

与国民党系统不同,共产党方面正处于力量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有才能的军事人才,共产党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重要的岗位。

许光达从一名普通军官成长为开国大将,赵尚志在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成为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宋时轮和杨至成都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

这些例子说明,黄埔五期的优秀人才在共产党队伍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重用。

这些将领虽然在国民党的历史叙事中被忽略,但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却是不可磨灭的。

他们的成就证明,黄埔五期并非没有人才,而是这些人才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在另一面旗帜下建功立业。

当我们跳出单一视角,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待黄埔五期,就会发现所谓"五期无名将"不过是一种片面认识。

事实上,五期学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大多选择了共产党这一边。

在历史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

黄埔五期的学员们在国共分裂的关键时刻,根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无论选择哪一方,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塑造者。

《——【·结语·】——》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二分。"五期无名将"的说法只是一种基于片面视角的误解。

黄埔五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往往取决于时代背景和个人选择,而不仅仅是所处的体制环境。

历史的评价需要全面视角,才能还原真相的本来面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黄埔军校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

《中国革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2017

《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国共两党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名将   红军   黄埔军校   国民党   共产党   国共合作   蒋介石   将领   军事   国共   学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