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题写《四川日报》报头历史回顾(毛主席题的报头60)

毛泽东题《四川日报》报头

  关于毛泽东同志为《四川日报》题写报头一事,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体现了党中央对地方党报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深切关注。此事历经前后两次题写过程,最终得以圆满落实,成为《四川日报》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至今报头仍沿用毛泽东同志一九六五年手书墨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九五六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各省级党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党报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当时多家省级党报希望与《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一样,采用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报头,以彰显党报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省委办公厅正式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提出请求,恳请毛泽东同志为《四川日报》题写报头。这一请求得到了党中央的同意,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五六年在北京挥毫题写了“四川日报”四字。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具体工作环节中出现疏漏,该题字在送达或保管过程中未能及时交付报社,致使首次题字未能如期启用,留下了遗憾。

  时隔近十年,至一九六五年,《四川日报》社得知此前题字未收到的实际情况,认为沿用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报头对报纸的政治形象和宣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再次通过组织程序请示省委并上报中央,恳请毛泽东同志重新题写报头。毛泽东同志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于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四日再次题写“四川日报”四字。此次题字笔画苍劲有力、布局大气磅礴,既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深厚的书法艺术造诣,更体现了党和人民领袖对四川地区党报事业的殷切期望。题字经安全送达后,报社立即组织制版,并于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起正式启用新的报头。这一报头至今仍在使用,成为《四川日报》鲜明政治标识和独特文化符号。

  毛泽东同志两次题写报头的过程,不仅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更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注重思想宣传阵建设的优良传统。党报作为党的喉舌,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报头虽为形式要素,却承载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和精神象征。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地方党报题写报头,既是对地方工作的鼓励,也是对全国新闻宣传战线的总体要求,彰显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闻事业发展的战略把握。

  从更深层次来看,毛泽东同志为《四川日报》题写报头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纠正偏差、坚持原则的工作作风。第一次题字因故未达,并未影响第二次请求的郑重提出和及时响应,体现出党组织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毛泽东同志欣然应允再次题字,更体现了党的领袖对基层单位愿望的尊重和支持,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今天的新闻宣传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四川日报》作为四川省委机关报,继续使用毛泽东同志手书报头,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的继承。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实记录时代发展,热情服务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关心党报事业、注重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守党报的初心使命,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回顾毛泽东同志为《四川日报》题写报头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党报姓党、政治家办报的原则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守正创新、服务人民的办报宗旨。这段历史不仅属于《四川日报》,也属于整个党的新闻事业,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报头   四川日报   毛泽东   党报   同志   新闻   舆论   事业   工作   党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