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纯属自找

正面竞争拼不过中国,德国媒体又开始写小作文了:“我们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之所以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完全就是自找的。”

“中方的芯片断供令德国汽车工业饱受其苦,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国汽车工业自己造成的。这是德国长期忽视中国战略意图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的真实写照。

德国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直到现在才终于意识到,北京并不是我们的伙伴。”

他们以为,中国在面对无端指责时,仍会像以往那样保持克制、主动示好。

但现实是,中国已不再愿意为他国的外交失误买单。相比于德国政界的路径依赖,北京显然更清楚自身的战略节奏和应对边界。

讽刺的是,德国此次外交挫败,并未唤起政策层的反思,反倒是企业界先给出了清晰表态。原计划随行的德国工业代表团集体缺席,直接表达了对瓦德富尔路线的不信任。

这番言论并非个例,随着德国联邦统计局一系列负面数据的公布,越来越多德媒开始用 “自找”“误判” 等词汇剖析本国的经济困局。

德国经济的疲软态势已持续多时,最新数据更显严峻。10 月 14 日德国联邦统计局披露,8 月该国工业产出环比骤降 4.3%,创下近三年来最大单月跌幅,其中作为经济支柱的汽车行业遭遇重创,产出环比暴跌 18.5%。

更令人担忧的是,工业新订单已连续 4 个月下降,8 月国外新订单环比降幅达 4.1%,意味着未来数月的生产活动仍将承压。与此同时,企业破产潮正在蔓延,7 月申请破产的企业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13.4%,多家机构预测全年破产企业数量将突破 2.2 万家,平均每天超过 60 家企业倒下。

就业市场的寒意同样明显。截至 10 月中旬,德国制造业已出现大规模裁员,博世计划裁员约 1.3 万人,蒂森克虏伯钢铁的裁员计划涉及 1.1 万人,西门子也宣布到 2027 年将削减 6000 个岗位。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焦虑。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制造业从业者担忧失业风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徘徊在低位,进一步抑制了内需增长。

德媒所指的 “对中国想得太好”,根源在于对双边贸易格局的误判。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达 1663 亿欧元,但贸易结构的失衡远超预期。

德国对华出口额为 550 亿欧元,而自中国进口额高达 1113 亿欧元,9% 的进口增幅与出口的停滞形成鲜明对比。

德媒曾乐观认为,中国市场能消化美国关税冲击下的出口缺口,但现实是德国传统优势产品遭遇瓶颈 —— 汽车、机械等商品在华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挤压,而德国对中国新能源、电子设备的进口依赖度却持续上升。

这种依赖在能源转型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德国早年推动 “能源转型” 时,过度寄望于从中国进口低价光伏组件和储能设备,却未同步培育本土产业链。

2025 年全球新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时,德国光伏项目成本骤增 30%,而本土企业因缺乏核心技术无法替代进口,导致能源转型进度滞后,工业用电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削弱了制造业竞争力。德媒在评论中坦言,这种 “只买不用” 的合作模式,本质上是放弃了自主发展的主动权。

“自找” 的评价更指向国内政策的摇摆与失焦。默茨政府 5 月上任后推出 5205 亿欧元的 2026 年预算草案,计划将 1267 亿欧元用于公共投资,但资金分配的混乱加剧了矛盾。

为应对美国关税,政府将 30 亿欧元投向道路建设以改善物流,却削减了汽车产业的研发补贴,导致本就承压的车企雪上加霜。更具争议的是,国防开支的增加挤压了民生投入,经济学家担忧,劳动力短缺问题已因军工产业扩产进一步恶化,而福利制度改革的延迟又让消费复苏失去支撑。

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固然显著,8 月德国对美出口同比降幅达 20.1%,创下 2021 年 11 月以来新低,但德媒认为自身应对失当才是关键。

德国批发和外贸协会主席迪尔克・扬杜拉承认,美国加征 15% 关税后,企业未能及时调整出口结构,仍过度依赖汽车、化工等传统品类,而政府在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上缺乏实质性支持。

荷兰国际集团全球宏观主管布雷斯基的评价更为直接:“关税只是诱因,真正的问题是德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早已在政策摇摆中被削弱。”

国际机构的预测进一步印证了困境的严峻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0 月 14 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德国 2025 年经济增长率下调至 0.2%,与德国五大经济研究机构的预测一致。

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指出,经济停滞的核心原因在于 “内部改革滞后与外部应对失策的叠加”,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是放大了这些固有问题。

面对批评,默茨政府近期启动了补救措施。9 月底的 “汽车峰会” 上,政府决定恢复电动汽车补贴,并承诺投资 10 亿欧元支持电池研发。

执政联盟还达成共识,将收紧失业者津贴条件以促进就业,并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政策的效果仍待观察,毕竟 2027 至 2029 年 1720 亿欧元的财政缺口,已让后续投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德媒的反思在国内引发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对中国市场的误判反映了德国企业的 “路径依赖”,不愿放弃传统优势产业去适应全球产业变革;

也有声音指出,政党博弈导致政策短视,难以形成长期发展规划。无论争议如何,数据已经给出明确信号:德国经济的复苏无法依赖外部市场的 “拯救”,只能从内部政策的调整与产业的转型中寻找答案。

截至 10 月 29 日,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仍维持 “第三季度经济疲软” 的判断,并承认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为负。德媒的那句 “纯属自找”,或许正是对这场经济困局最清醒的注解 ——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曾经被忽视的决策失误,终将以更直接的方式显现出来。

信源:

德国联邦统计局经济数据及政府政策相关:
https://www.workercn.cn/papers/grrb/2025/10/16/8/news-3.html

德美贸易数据及关税影响分析:
http://www.shurl.cc/3c8d21cd16ca61948df5c40736d836af

德中贸易伙伴地位及双边数据: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1023/c1002-40587759.htm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德国   田地   中国   欧元   经济   政策   美国   关税   政府   数据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