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20年终发声,陈佩斯说明“央视封杀”一事,大部分人都误会了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北青网】【映象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等风来

编辑|等风来

7月17日,陈佩斯自导自演筹备了两年之久的新电影《戏台》即将上映。

年过七旬的陈佩斯,在《戏台》的舞台版和电影版中,既是导演,又是主演。

他戏里戏外都是“班主”,台上台下也依然为戏执着。

即使他从未拿过国家大奖,但他仍是几代人心中的“无冕之王”。

陈佩斯骨子里的硬气是他在今天依旧红火的底气。

当年他风头正盛,却惨遭“封杀”,转头在话剧中沉淀了几十年。

20多年后,陈佩斯终于揭晓了“封杀”谜团。

原来大部分人都误会了,陈佩斯当初并不是被“封杀”,而是他另有打算。

可如果真相对陈佩斯有利,他当年为何要选择隐瞒呢?

与“戏台”的缘

“戏是演给人看的,可剧场装不下所有想看的人。”

这是陈佩斯在宣传新电影《戏台》特辑中有感而发的一句话;

同时揭示了他将这部戏从话剧舞台搬上银幕的初心。

为了将自己深究几十年的艺术以最好的形式呈现给观众,陈佩斯自导自演,耗时两年之久才完成了这部大制作影片。

他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比纯粹的,虽年过七旬,但陈佩斯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和体能付出都令人惊叹。

在执导《戏台》这部影片时,陈佩斯情到深处会不自觉落泪。

当观众看到陈佩斯流泪时不禁为之动容。

因为陈佩斯在不少人心中是一个真正的“老艺术家”。

1984年,陈佩斯在春晚舞台上的无实物吃面条让他一炮而红。

陈佩斯和朱时茂联合出演的小品《吃面条》把全国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这部小品全程没有台词,但笑料十足,是中国小品的开山鼻祖。

此后的14年,两人成为了春晚小品的“钉子户”。

两人也接连给观众带来了《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多部爆笑神作。

本以为像陈佩斯这样的老艺术家,在小品界有这么多经典作品应该会拿到国家奖项。

可如今陈佩斯已经快72岁了,他还没有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更难以置信的是像他这样的“老艺术家”连一个像样的国家级奖项都没有。

看着他如今为了把一个喜剧画面演好,会重复排练十几遍,只为给观众呈现出最精彩的一面。

陈佩斯在喜剧上有如此造诣,为何奖项栏却是一片空白呢?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陈佩斯与央视的“版权之争”。

1999年他们表演完《王爷与邮差》之后,就再也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谁能想到隐居幕后的两人竟然干了件惊心动魄的大事。

原来央视把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表演的小品做成了光盘,并在市场上售卖。

两人的作品优秀经典,观众买来收藏本就无可厚非。

关键是这事陈佩斯和朱时茂二人毫不知情。

陈佩斯也是偶然间从朋友那发现了这款当下售卖正火爆的光碟。

原来央视在发行光盘时并没有和两人打招呼。

陈佩斯受不了这股窝囊气,找到朱时茂上门要个说法;

没想到对方态度强硬,一句话将两方的局面推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我就出了,怎么着吧。”

陈佩斯和朱时茂气不打一处来,一纸诉状将对方告上法庭并索赔166万。

当这个事传出来后两人的口碑一落千丈。

有人说他们两个“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甚至还有更不堪入耳的。

这场官司两人打了将近两年之久,最终法院判决央视道歉并赔偿33万元。

本以为胜诉后的陈佩斯能够重回巅峰,没想到春晚的舞台上早已没了他们的一席之地,取而代之的便是赵本山。

当观众得知陈佩斯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之后,

外界便开始“谣言四起”,很多人都在猜测他是不是被“封杀”了。

陈佩斯一直未出面回应这些“谣言”,直到20年后他的一番话让所有人恍然大悟。

老艺术家的执着

“我是个非常干净的人。”

这是陈佩斯接受采访时面对主持人对国家级荣誉提问时的回答。

显然陈佩斯自出道以来,虽然创作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但没有一部获得过国家级别的奖项。

不少人都觉得可能是受到了当年“版权之争”的影响,不由得为陈佩斯感到惋惜。

但陈佩斯却不以为意,他直言当年离开春晚并不是受这件事的影响。

而是他感觉不能在舞台上随意创作了,这对他来说算是一种束缚,所以他才选择离开央视。

离开央视后,陈佩斯虽然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但他很快便找到了破局之法:

既然不能在舞台上做喜剧,那就自己做喜剧。

陈佩斯将目光对准了话剧圈,他将喜剧溶于话剧之中。

他亲手撕碎了春晚的入场券,转头就扎进话剧的舞台,琢磨多年,终于等来了再次与大家见面的机会。

2001年,他带着首部话剧作品《托儿》强势回归。

老艺术家的作品果然非同凡响,这场话剧全国巡演了100多场,几乎场场爆满。

陈佩斯趁热打铁,又推出了《阳台》《阿斗》等作品,而且部部都是经典。

2015年,沉浸了将近十五年的陈佩斯带着大制作话剧《戏台》再次与观众见面。

他带着《戏台》进行全国各地的巡演,让不少观众都见识到了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听着《戏台》这个剧名,本以为是掺杂着旧社会戏班子味的普通喜剧,可不曾想看过的观众没有一个不拍手叫好,而且还都觉得意犹未尽。

不少人也都慕名而来,几百场巡演,竟然还能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

没想到《戏台》经过陈佩斯这位老艺术家的手,戏班子味直接爆改成“流行喜剧”。

不过最绝的是很多观众前面还在呲着大牙乐,没想到最后大部分都是噙着眼泪离场。

感受过《戏台》的魅力后,不少人都对陈佩斯刮目相看了。

一时间,陈佩斯的口碑和名气一路“狂飙”。

《戏台》是陈佩斯将舞台剧从充满社会讽刺的“通俗喜剧”质变为具有历史哲思的“悲喜大戏”的里程碑之作。

这出戏也顺理成章成为了陈佩斯“戏台三部曲”的开山之作。

第二部《惊梦》的口碑,不出意料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两部舞台剧都出自陈佩斯之手,而且部部都是爆款。

《戏台》的成功将陈佩斯推到一个顶峰,他非常明白观众想要的喜剧是什么样,也能精准把握观众的情感。

当喜剧逐渐演变成网络热梗时,陈佩斯也紧跟时代潮流,他将自己的喜剧融入当下时代热点,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用一位老艺术家的风骨,让人们在快餐时代中见证了喜剧真正的魅力。

陈佩斯在社交平台开通了账号,和儿子一起用独特的形式表演属于自己的喜剧。

如今陈佩斯已是古稀之年,胡子早已发白,但始终没忘记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电影《戏台》是陈佩斯付出了两年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的一部大制作喜剧片。

当拍完《戏台》最后一个镜头时,他佝偻着背,反复呢喃着“杀青了”。

他浑浊的眼睛中不知是对自己艺术即将完成的期待,还是对《戏台》的不舍。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陈佩斯也如愿迎来了他的舞台“第二春”。

可这波“第二春”却让他等得好苦。

结语

陈佩斯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体现了一个老艺术家该有的风骨。

他丢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却守住了喜剧该有的尊严。

关于陈佩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你有什么想说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任何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北青网】【映象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娱乐   年终   误会   央视   沉默   戏台   喜剧   观众   话剧   小品   艺术   当年   舞台   奖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