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网】
今年中秋,月饼市场迎来了一场“创新革命”,许多商家纷纷推出螺蛳粉、臭鳜鱼、韭菜鸡蛋等奇葩口味的月饼,这些突破传统的创新产品,引发了消费者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跃跃欲试,有人避之不及。(央视新闻10月6日)
平心而论,月饼与时俱进,追求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从减糖健康到小巧便携,从冷链保鲜到环保包装,这些工艺改进让传统食品更加符合现代人饮食需求,部分商家还将地域文化与中秋传统巧妙融合推出创新产品,比如广西沙田柚月饼、山东“豆橛子”月饼、山西的特色老醋月饼等,不仅迎合了消费者的多样需求,也让月饼成为承载家乡味道的“中秋名片”,充分展现了创新的正面价值。
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承载着团圆、思念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食物,更具有文化功能。一份份的奇葩月饼,突破了传统食材的边界,香菜牛肉,韭菜鸡蛋,主打一个“万物皆可包”的跨界组合,但仔细看来,又只在馅料的内卷上下功夫,让月饼逐渐向着比黑暗、比奇葩的方向滑去,从品尝味道,感受内涵转向话题制造,多少是带着些抓眼球的意味在里边,人们对传统文化符号被过度消费的担忧也并不无道理。
没有中秋,也就没有月饼,作为文化符号,若是只追求月饼的猎奇,会不会让传统中秋文化的温情在无形中被消解?试想如果下一代的印象里,月饼从来就是这种奇葩口味,那他们还能理解藏在赏月品饼的民俗,“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中的团圆、思念的文化内涵吗?个性化、定制化的月饼,本应增强情感连接,但过度追求奇特口味,反而让月饼失去了承载记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功能,当形式创新的过度挤压文化内核,传统文化的传承恐将面临挑战。
创新应当建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在于其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创新从不应以颠覆本质、牺牲内涵为代价,月饼的创新同样如此,它可以是口味的丰富,可以是工艺的改进,但不应该完全背离其文化本质。在寻找传统和创新的平衡点中,一些老字号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推出新口味的同时,始终坚持传统工艺的精髓,在包装设计上融入现代元素,却不舍弃经典意象,如在广东江门,当地以省级非遗为内核,推出了融合醒狮与咏春元素的特色文创月饼,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当下的创新方式,让月饼在变革中守住了文化灵魂。
未来的月饼创新应该更有温度,或许可以更多关注情感需求,让其回归到联结人心情感、引发感情共鸣上来,比如,让消费者参与定制专属口味,记录家庭味道,寄托专属相思,或者是将月饼与中秋文化活动相结合,强化其文化载体功能,例如在四川柳江古镇的明月节上开设罗坝月饼制作展示的体验课,让游客亲手制作“团圆饼”,既体验了传统非遗技艺,又在亲自动手中感受到中秋文化的熏陶。
小小的一块月饼,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记忆,这种由文化联结起的认同感,是任何新奇口味都无法替代的,选择月饼的同时,也是在选择一种文化,一种情感,我们尊重传统文化,也鼓励创新空间,只是需要把握好“度”,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持久生命力。
作者:王林
编辑:张楠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